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一例一休”貽害無窮 臺媒呼籲儘早修改

2017年07月19日 09: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9日社論指出,如果明明是一個明顯錯誤、後遺症嚴重的政策,卻硬是不肯改,這就不足取了。遺憾的是,臺當局“一例一休”倉促修法造成的傷害,蔡當局卻不願面對,這種拒絕面對問題、處理問題的逃避心態,無疑將讓傷害繼續擴大。

  “一例一休”上路半年多,臺灣勞動市場與企業運作大亂,衝擊至今仍未見舒緩。其中更多的爭議是因為加班工資太高,企業寧可不要勞工加班,勞工收入因此下降;更有部分原本需要彈性運作的企業,因法規失去彈性而難以為繼。臺灣“一例一休”是少見的沒有贏家、不分藍綠同聲批評的政策,因而被工總稱為“勞、資、社會三輸”的政策。

  社論指出,臺灣“勞基法”難以執行,站在第一線負責勞檢的地方政府最是點滴在心頭,幾個藍營及觀光大縣首長在實務壓力下首先表態拒絕執法,臺北市長柯文哲也加入反對行列。臺北市勞動局“六度去函臺當局,要求解釋令,至今依舊沒有回函,導致地方執法窒礙難行”。

  原本含蓄不表態的綠營地方縣市長也開始“轉彎”,臺中市長林佳龍先是説要“延長倡導期”,又表示“一例一休缺乏彈性應勇於調整”,最後終於明確説“支援適當修法”;臺南市長賴清德亦同樣表示,“一例一休”有很多臺南市民反映“若可以透過解釋(行政解釋)就儘快進行,若沒辦法,就應該修法”。

  綠營“立委”已提出“修法”方案,但臺當局“勞動部”不修改,“行政院”也説“沒有修法草案跟計劃,但尊重‘立委’修法權利”。蔡當局一直不願開大門、走正道,始則想以解釋令變通方式化解,繼則要由民進黨籍“立委”提案“修法”。但不論哪種方式,我們都反對,因為這不僅無法因應未來趨勢,連解決當前問題都談不上。

  社論認為,以解釋令化解“一例一休”的問題,必然“挂一漏萬”,絕非治本之道。“綠委”提出的“修法”提案,雖放寬加班計算方式,並引入工時賬戶制概念,加班時數也改為核實計算,對勞資雙方而言,不失為短期的解套之途,但並不能一勞永逸解決問題。

  “一例一休”引發的問題,最核心問題點是:一個30多年前訂定、目的在管理工廠生産的法令,要適用在21世紀以知識經濟、責任制為主流的産業與職場,不但缺乏合理性,也難怪執行起來千瘡百孔。尤其在全球勞工法令趨向放寬、更彈性化時,臺灣卻反向緊縮,勞動市場更僵化,臺灣經濟豈能期待?

  未制定“一例一休”硬性規定時,多數企業都能滿足員工依法休假的需要,勞、資、社會三方面有一定的共識與互信,各方都未深究“勞基法”是否被精確執行。出現“一例一休”的硬性規定,各級臺當局的勞動部門重新盤整法規,社會驀然發現“勞基法”的過時與不合時宜。企業運作失去彈性。蔡當局把責任歸於國內企業長期“不守法”,但向來守法的外資,包括美國商會、歐洲商會等,同樣向臺當局反映“一例一休”問題必須解決時,“推諉”已破功。

  社論強調,蔡當局要推動“前瞻計劃”,真正的“前瞻”是放下面子、拿出擔當,承認政策錯誤,勇於説服終究屬於少數的勞工團體,不再以一部過時的“勞基法”,規範工作型態天差地別的360行勞工,而要針對不同産業、工作型態、階級的勞工,根據其職業特性訂定專法,給予更大的彈性空間,才是真正的“前瞻”。

  數日前呂秀蓮痛責蔡英文,首先就是針對“一例一休”,説這個政策“幾乎沒有一個人贊成,為何林全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蔡英文不該鄭重道歉,修改錯誤政策嗎?”沒有錯,一個願意承認錯誤、調整錯誤的臺當局,一個有能力與不同立場者對話、溝通、整合、謀取共識的臺當局,比一個死不認錯、只會嘴硬、假裝批評不存在的臺當局,應能得到更多的肯定與掌聲。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