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大陸民間心理的轉變 是臺灣“涉險”的徵兆

2017年06月30日 09:0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臺北書院山長林谷芳的評論文章指出,兩岸開放以來,一直自詡為先進文明的臺灣,向來就較少貼近大陸的社會心理來看待對岸,也就因這心理的優勢及現實的弱勢,也總一徑要求對方“不要傷害臺灣人的感情”,卻忘了許多時候,尤其1年多以來,我們也在傷害大陸人的感情。就如此,乃入于危境而不自知。

  評論摘編如下:

  這兩個月有大半時間在大陸,跑了廣州、武夷山、安徽、杭州、上海、北京等地,聽到各地各階層對當前兩岸的看法,也因此,儘管知道兩岸關係每況愈下,有句話回來還是不得不説,那就是:臺灣已身處30年來最嚴峻的時刻。

  這看似危言之論,其實只是個事實的陳述。去年臺灣《旺報》所辦的“年度漢字選”,請我提出候選漢字,我選了個“險”字,而會選這字,我除了説明兩岸關係已邁入險境外,更提到“臺灣身處險境而猶不自知”,才是最危險之所在。

  的確,對於兩岸關係之嚴峻,臺灣多數人是既無感也不在乎的,陸客減少的衝擊儘管形諸報章,但除非身處其中,兩岸關係對大家也就像其他事物的起落般,有高有低;而即便臺灣處於劣勢,但此劣,正如“邦交國”的減少,牽涉的頂多是一點尊嚴、一絲心情,對日常並不産生直接影響;何況,執政者還可以用數字與論述來讓大家自我感覺良好。

  相反地,這陣子在大陸,除非不提兩岸關係,只要一提,從官方到民間,鮮有不認其情勢嚴峻者,這種態度的落差,值得我們警惕與重視。覺得嚴峻,跟大陸官方的定調與做法有關;但覺得嚴峻,更與他們當前心目中的臺灣印象有關。

  大陸人對臺灣,兩岸開放以來普遍是正面的,前期既欣羨臺灣的物阜民豐,後來更重視臺灣在中華文化傳承與發揚中的角色。然而,現在卻不同,絕大多數的大陸人提起臺灣,印象就是負面的。負面,不來自大陸官方的宣傳。負面,也不因大陸的崛起,臺灣經濟實力放在大陸各省分也只能擠在中段班。

  負面,在對臺灣有一定了解的人身上,是政治的亂象與走向,臺灣提供的是負面案例,已缺乏參照的意義。而幾乎所有人覺得負面,是經過這1年多臺灣政治、文化上的諸多作為,讓他們感受到臺灣社會是背離中國、仇視中國人的。

  的確,從“火燒車事件”的處理到“去中國化”的政治文化作為,種種都讓大陸人對臺灣人,在社會印象上,從溫潤有理轉為黨同伐異、冷血無情;在文化印象上,從傳承中華文化到數典忘祖;在制度印象上,從開放民主轉為民粹失序。而這樣的一群人在面對中國大陸時,卻處處以優越者自居,又何只是夜郎自大而已!

  就如此,原有的欣羨體己,原有的血濃于水,乃轉為一種“你既無情,又怎能怪我無義”的情緒。這種情緒的轉移,讓臺灣在大陸原有的社會心理支撐幾乎蕩然無存。

  説兩岸嚴峻、臺灣已涉險境,指的因此不只是政治接觸的停擺,不只是經濟利益的不再,而是這民心的轉變。如此,一旦有觸媒事件發生,難保不干戈對臺。

  這民心的轉變,若只站在自身立場,可能不好説誰絕對是對,誰絕對是錯,但牽涉彼此的事,卻總是雙方的心理距離能愈拉近愈好。而過去,大陸民間的心理是主動貼近臺灣的,現在又為何迅速離去?

  其實,兩岸開放以來,一直自詡為先進文明的臺灣,向來就較少貼近大陸的社會心理來看待對岸,也就因這心理的優勢及現實的弱勢,也總一徑要求對方“不要傷害臺灣人的感情”,卻忘了許多時候,尤其1年多以來,我們也在傷害大陸人的感情。就如此,乃入于危境而不自知。

  這心理的差距不設法拉近,兩岸就可能干戈相見,臺灣又如何承擔得起!而差距的縮短,關鍵其實在臺灣。有文化認同的回歸,有對歷史進程不同的體貼,就不致走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對立。然而,在自認進步又一味強調主體的臺灣,這又何其難也!(作者為臺北書院山長)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