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教授:“臺灣夢”的前提必須是兩岸和平

2017年06月08日 09:2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南市長賴清德日前在“議會”答詢説自己“親中愛臺”,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臺灣金門大學教授周陽山的評論文章指出,這是當前政壇另一個發夾彎式的改變,雖然目前僅止于言辭,卻凸顯了形勢比人強的現實際遇,以及政治人物眼觀全球、聚焦兩岸的務實心態,這可視為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契機。這可視為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契機。“臺灣夢”其實也就是要促進臺海兩岸的和平發展,共存共榮。既要堅持臺灣民眾的尊嚴,也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評論摘編如下:

  臺南市長賴清德日前在“議會”答詢説自己“親中愛臺”;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發言人林鶴明很快響應,賴市長的發言和臺當局的看法一致。

  這是當前政壇另一個發夾彎式的改變,雖然目前僅止于言辭,卻凸顯了形勢比人強的現實際遇,以及政治人物眼觀全球、聚焦兩岸的務實心態,這可視為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契機。

  在賴清德的發言後,桃園市長鄭文燦也在議會中表達了“和中”的立場,並且説,“和中才能保臺、挺臺”,凸顯臺灣民眾普遍渴望兩岸和平與臺海穩定的心情。這才是真正的“臺灣夢”。

  從上世紀50年代起,一批批臺灣人赴美留學、工作,努力創業,實現了他們的“美國夢”。上世紀80年代以後,許多美籍華人和臺灣民眾在新竹等地開創工業園區,建立了産業鏈,匯通兩岸,佈局全球,成功地實現了他們的“臺灣夢”。

  而今,中國大陸和平崛起,啟動了東亞發展的改革列車,並借“一帶一路”計劃開展全球化、自由化的新局面,也提出了“中國夢”全球共用的理想。

  如果臺灣人願意積極參與“一帶一路”計劃,不但合則兩利,且將相當程度解決當前臺灣發展停滯的困局;這不但將促進兩岸的和平穩定,還將引領臺灣走向南亞、中亞、中東,進一步走進東歐、俄羅斯、拉丁美洲與非洲,提供發展與成長的新契機。

  所謂“臺灣夢”,不只是一些年輕人所説的小確幸,在美麗的鄉間和離島開另類的咖啡館、書店或優雅的民宿,經營本土生産的有機農産品,或提供各類美食。“臺灣夢”也可以是週游列國,在印度洋、裏海或南太平洋,推廣臺灣的農業技術、文創産業,或推陳出新科學園區的發展經驗。

  其實,“臺灣夢”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內容因人而異,但前提卻必須是兩岸和平。因此,“臺灣夢”與“中國夢”相輔相成,互利共榮。一方面,應積極恢復臺灣過去社會經濟的成長力,落實“民主”治理與“法治”監督,改善教育文化品質,並提升民眾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則必須積極改善兩岸關係,放棄對立心結與封鎖心態,戮力參與全球化的建設,讓“臺灣夢”與“中國夢”進行有機整合。

  換言之,也就是要促進臺海兩岸的和平發展,共存共榮。既要堅持臺灣民眾的尊嚴,也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兩岸民眾要以中華民族的共榮發展自期自任,才能真正實踐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作者為臺灣金門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