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欲行“前瞻” 蔡英文怎不親上陣?

2017年06月02日 08:5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資深媒體人彭蕙仙的評論文章指出,臺當局耗資8800億(新台幣,下同)的“前瞻計劃”始終無法得到外界的共鳴,英全當局逼政務官使力的辦法是行不通的,與其讓官員下鄉嗡嗡嗡,不如請蔡英文參考郝龍斌的建議,親上火線為“前瞻計劃”進行辯論吧!

  評論摘編如下:

  臺當局耗資8800億、地方配合款也高達7000億元的“前瞻基礎建設計劃”,推出以來始終無法得到外界的共鳴,而蔡英文與林全的民調也完全沒有得到加持,持續滑落中。英全當局情急之下,只好逼政務官使力,要求“閣員”到各縣市説明該項計劃;其中,與“前瞻計劃”關係最密切的臺當局“交通部”和“經濟部”首當其衝,行動應更為積極。

  臺當局“行政院”説,“部會首長”到各個地方去,要加強與民眾的互動。但是這麼做的重點並不是真的要“深入了解地方民眾的需求”,而是要“厘清工作推動的盲點,加強對民間倡導當局工作內容,讓民眾了解當局推動‘前瞻基礎建設’的重要性。”

  換句話説,“部會首長”即將到各縣市去進行的“政策行銷之旅”,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告訴全臺民眾:“前瞻基礎建設”一定要做、非做不可。如果民眾反對,那就是他不懂、他不了解,臺當局“交通部長”你去説到他懂,“經濟部長”你去解釋到他了解。

  所以官員下鄉溝通的過程沒有傾聽,只有填鴨,目的不是檢討當局的政策,而是貫徹蔡英文的意志。那麼,可以預期林全和臺當局“行政院”官員這次暑期自強活動的效果應該不會太好,就像之前民進黨在臺灣“立法院”為“前瞻計劃”推出的6場公聽會一般,船過水無痕,開跟沒開,根本沒差別。

  關於“前瞻基礎建設”的諸事不順,蔡英文一直有幾個盲點:一,國民黨吃不到葡萄説葡萄酸兼逢綠必反;二,民眾對“前瞻計劃”有誤解、不了解,所以反對;三,就算外界有意見,民進黨執政縣市多且分到不少,他們總該出來擋子彈吧!四,民進黨在臺灣“立法院”是絕對多數,有什麼政策會過不了?五,政務官為政策辯護是天職。

  但從親綠學者臺灣大學教授鄭秀玲、臺灣政大教授徐世榮先後出面反對“前瞻計劃”,甚至陳水扁時期的“經建會”主委、現任蔡英文當局資政陳博志都強烈要求蔡當局“手下留情”,起碼4200億元的軌道建設一定要緩一緩,足證“前瞻計劃”之所以顧人怨,是基本面、計劃本質的問題,無關政黨顏色,也不是因為外界無知。

  至於第三點和第四點,則是民進黨的家務事,綠委和綠營縣市長夠不夠力,主要是看身為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有沒有足夠的威信,可以“號令綠營,誰敢不從”。

  不過,先前幾位“綠委”過分鴨霸,已經讓民眾極為反感,有些也被列入“第二波罷免”的名單,“綠委”要不要繼續蠻幹,最好多斟酌一下;至於綠營縣市長惦惦吃三碗公(真正厲害的人,不會到處張揚,或指看似不起眼、但卻很有實力的人物)就好,此時此刻何必強出頭犯眾怒?

  “部會首長”下鄉巡演這招則根本太瞎。

  試想,説出“不會背春節交通十字架”、“不必交代我這幾天的行程”的賀陳旦,態度向來倨傲;而李世光,連財金專家謝金河都説“1年了,我還是不認識‘經濟部長’”,要這兩位“部長”進行戶外開講真的對“前瞻計劃”會有幫助嗎?恐怕效果適得其反吧。

  蔡英文説,力拼“前瞻”,她是最努力的人。既然如此,與其讓官員下鄉嗡嗡嗡,不如請蔡英文參考郝龍斌的建議,親上火線為“前瞻計劃”進行辯論吧!(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