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摒棄敵我思維為臺灣找新出路

2017年02月14日 08:0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關係倒退、中美關係動蕩,許多學者專家和媒體紛紛對臺灣前途發出警訊。日本資深媒體人本田善彥以《臺灣終將自我解體》為題,直指“統獨”爭議造成臺灣內部紛擾不斷,兩岸失去“九二共識”緩衝後,已進入對立局面,將使臺灣經濟進一步蕭條,隨著美、日勢力下降,臺灣最終將不得不面對“真實一中”時刻。美國著名中國研究專家黎安友直言,北京不會放棄臺灣,這不僅是出於民族主義或國內政治的情緒,而是臺灣這個島的戰略價值,讓大陸沒有妥協的空間。

  臺灣《中國時報》14日社論指出:所謂旁觀者清,這些外部分析,為深陷“統獨”意識型態衝突而不能自拔的臺灣,提供了發人深省的觀察。擺在臺灣面前的現狀是:臺灣競爭力下降,大陸經濟實力及國際影響力壯大,實力對比早已向大陸傾斜,且差距逐漸拉大。從這個角度看,“臺獨”只是騙選票的假議題,不但兩岸文化臍帶相連,就政治實力而言,臺灣更沒有實現“臺獨”的可能,大陸也沒有容忍“臺獨”的空間。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蔡英文聲言青年世代是“天然獨”,吊詭的是,臺灣內部各方政治勢力卻愈來愈回避“臺獨”標簽,並逐步淡化“臺獨”立場,轉而以經濟、社會議題為訴求,來提升能見度。

  回顧時代力量黨選前和選後的言論與議題操作重點,可以清楚看出,用“臺獨”立場博取社會支援的能量不再靈驗,只好另起爐灶。愈發成熟的選民,不再被虛無縹緲的政治口號欺騙。

  不妨認真思考一下黎安友的分析,他對大陸對臺政策的判斷,迥異於臺灣內部主流觀點。臺灣社會普遍擔憂一旦統一,就會失去自主性,甚至連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都無法延續,因而必須抗拒統一。黎安友卻不做如是觀,在他看來,大陸並不在意臺灣內部的運作方式,在乎的是臺灣的戰略價值。換句話説,只要臺灣能夠與大陸站在一起,不再扮演美、日制衡大陸的前沿陣地,大陸會對臺灣抱持最大的寬容。那麼,長期以來臺灣為了對抗大陸所付出的巨大機會成本,豈不成了一場虛妄?

  事實正是如此,臺灣為了維持現有主體性,選擇依靠美國甚至日本力量來制衡大陸的統一訴求,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僅軍事採購成本高昂,在貿易、投資乃至漁權等問題上,也對美、日付出代價,説是繳保護費也不誇張。與此同時,因為臺灣的戰略選擇,大陸也付出巨大的成本,為了在全球範圍內確認“一中”原則,不得不儘量滿足各國提出的額外要求,對美國也是儘量採取合作態度。

  所謂兄弟鬩墻,外禦其侮,兩岸到了國際場合卻變成被外人所侮,世界各國特別是美國,都從兩岸矛盾中獲得利益,對臺灣而言,這是最佳選擇嗎?臺灣最珍惜的是自由民主的價值觀與政黨自由競爭政治制度,以及多元開放的生活方式,只要這些得到保障,臺灣為何要選擇與大陸對抗,甚至還要扮演他國制衡大陸的馬前卒?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臺灣社會本就與大陸密不可分,兩岸文化、血緣相通,現在的兩岸交流只不過是回到了正常軌道而已,是對過去彎路的撥亂反正。

  當務之急是臺灣社會要摒棄敵我思維,重新認識自己與大陸的關係。長期以來,臺灣陷在敵視甚至仇視大陸情緒中,分化臺灣與中國的連結,鼓吹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製造臺灣政治認同,從意識型態對立角度抵制統一。但客觀情勢卻使得兩岸關係愈來愈緊密,臺灣愈來愈難逃脫大陸的影響力。隨著一次又一次定期選舉,自憐自憫心態讓臺灣只從自己的視角看待大陸與世界,使自己與大陸和世界漸行漸遠,付出巨大的機會成本。

  兩岸原本是一個國家,因國共內戰造成長期分裂,慢慢才在臺灣內部形成我群意識,形成自我認同,又發展出“臺獨”與“獨臺”觀念。轉換思維,如果臺灣重新回到一中架構思考兩岸關係,或許可以有更多的啟發。譬如,臺灣有自己的軟實力,臺灣民主經驗對大陸政治改革有借鑒作用,臺灣民間有豐富的國際合作經驗,這些都可以成為兩岸緊密協作的機遇,讓兩岸可以在外交、經貿等領域實現共贏。兩岸互動也可以提升到更多元的境界,打開當前沉悶閉塞的局面,經濟成長動能就會恢復,臺灣人日子也可以過得更好,未來更有尊嚴。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