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從柯建銘被拉扯事件看臺灣民主

2016年12月05日 09:0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在民進黨擬強行表決“一例一休”修法之日,綠營“立法院”總召柯建銘遭到勞工團體的拉扯推擠,場面火爆,導致會議延緩。臺灣《聯合報》4日社論説:發生對“立委”施暴事件,令人遺憾,我們提醒勞工團體要節制行動,以免抗爭失去正當性。但另一方面,執政者對於勞團絕食抗爭近月不聞不問,最後又指責他們“沒資格代表勞工”,這樣的反應,也未免顯得冷血。

  柯建銘因居間協調穿梭而成為勞團泄憤對象,是遭池魚之殃,抗爭者找錯了對象。然而,對於臺當局的反覆、冷漠、食言,勞工滿腔怒火又能向誰發泄?柯建銘對自己連續成為罷免、圍剿對象大表感慨,嘆道“臺灣民主已經走到盡頭”。這話出自柯建銘之口,聽起來令人備覺諷刺:他剛剛登上民進黨團總召寶座在政壇威風八面,這麼快就説民主已到盡頭,不怕暴露民進黨的無能嗎?

  20幾年來,臺灣在民主路上浮浮沉沉,無法免於政治耗弱症。在藍綠對峙、兩岸關係、經濟停滯等長期因素的糾纏下,加上隨政黨輪替而來的交互報復,在在讓民眾對民主的紛擾、失效感到失望。停滯的民主,需要更多的能量和善意來幫助它提升,才可能拉高格局。然而,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等幾任臺當局領導人,都重視個人風光更甚于臺灣利益;也因此,臺灣民主也一次又一次錯過提升和進化的機會,乃至逐漸耗弱。

  蔡英文上任後,原本有不錯的機會為臺灣注入比較健康的政治文化,讓民眾放下歧見,使民主更上層樓。遺憾的是,她卻頻頻猶疑,瞻顧不前,以致錯失良機。進一步看,蔡英文半年多來的施政決策,採取了一種投機而詭辯的策略:在一方面,因為無法履踐在野時的激進主張,便屢屢以“發夾彎”回轉閃避承諾;在另一方面,對於持不同意見的人,則用“異化”的手段加以疏離或醜化,把他們打成“人民公敵”、“非我族類”。在這種“非友即敵”的操作下,不僅社會愈形撕裂,民主自由的前景也就愈形黯淡。

  以勞工團體對柯建銘的粗暴拉扯為例,其間積蓄的憤怒,正是對蔡英文的不滿。除了蔡英文違背選前的承諾,更令勞工團體扼腕的,是近月的接力絕食,竟換不到蔡英文任何眷顧的眼光。民進黨在野時,蔡英文殷勤造訪每個社運場合,為抗爭者加油打氣;這次的勞工抗爭,宛如被臺當局拋棄的一群,他們如何按捺得住憤怒?

  在柯建銘事件後,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嚴詞譴責勞團,説他們“沒有資格代表勞工”。這樣的説法,正是一種冷漠的“異化”手段,把抗爭者和其他勞工切割開來,説他們沒有正當性。試問,在前線抗爭近月的勞團沒資格代表勞工,誰才能代表勞工?再看,臺當局處理同性婚姻“立法”的態度也一樣。在民主社會,不同立場的民眾本應互相尊重,臺當局則須提供雙方對話的空間,並作出合理的評估,透過適當的民主機制尋求現階段的解決之道。但是,臺當局卻採取跳躍式的處理手法,讓正反兩方人馬不斷在網路上、在街上競相動員叫罵,讓雙方彼此敵視。這種放任“異化”的手法,臺灣民眾如何維持“共同體”的感情?

  長期以來在街頭、在“立法院”動用暴力抗爭的民進黨,如今執政了,卻板起臉來譴責勞工暴力抗爭;如此角色、臺詞及劇本的變化,留給社會大眾一種奇特的荒謬感。也難怪,不少人翻出民進黨在野抗爭的言行,要求執政黨官員想想自己昔日的作風。撇開這些不談,僅聽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個人的慨嘆,她在野時堅持的價值,如今只能被迫向“黨紀”屈服。請問,這是勞工變了,還是民進黨變了?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