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海基會首任秘書長代蔡擬講稿:對兩岸關係態度必須“大改變”

2016年10月09日 17:4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臨近10月10日,海基會首任秘書長陳長文在《中國時報》刊文,試為草擬蔡英文10月10日講稿,假借蔡英文之口,不啻為向蔡提出建議,並將其講話重點放在“兩岸關係”上,借此讀者可窺見陳長文對兩岸關係及民進黨當局對兩岸面臨之現狀的深入思考。文章表示,民進黨對於兩岸關係的態度必須要“大改變”,這是臺灣唯一的生路,也是民進黨該做的轉型之路。文章將蔡近日接受採訪提出的“三不會一不想”,變為“三會一想”,並直言,“三會一想”最核心的意旨是,更該冷靜、更該以建設性、積極性思維,突破兩岸僵局的人是我(蔡英文)。

  文章摘編如下:

  今天我想把重點放在“兩岸關係”上。

  首先,我要先説兩個對不起。

  第一個對不起,是對在臺灣民眾説的,這一段時間,兩岸僵持、對立上升,讓大家擔心了。不管造成僵局、衍生不安的原因有多少個,我説過“政治之道無他,就是承擔”。因此,千萬責任,我要扛起。所以,我要告訴全體民眾,從今天起,我會努力當一個“讓大家免於擔心的領導人”,從今天起,會是兩岸新象、臺灣再興的開始。

  第二個對不起,是要對民進黨支援者説的,經過這4個多月來的執政,我不能再矇眼無視,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對臺灣不管在短期、中期與長期所帶來的不可回復性傷害,套句陳水扁曾説的話:“不能夠騙自己,也不能夠騙別人”,對於“臺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我做不到,李登輝也做不到。”

  因此,民進黨對於兩岸關係的態度,必須要“大改變”,在這裡我要向支援者説聲對不起,從今天開始,我會當一個真正的“發夾彎”,徹底改變民進黨過去“避中”、“恐中”、“厭中”乃至“去中”、“反中”、“仇中”的兩岸政策。

  這是臺灣唯一的生路,也是民進黨該做的轉型之路。我知道,很多支援者會不諒解,會覺得我背叛了理想。但這是身為領導人的我必須帶領民眾勇敢面對的真相。對於不諒解,我仍請求諒解,對於責難,我甘願接受。我深信,這個“大改變”不但可以獲得絕大多數“臺灣民意”的支援,也會贏得大陸13億“民意”的鼓勵。那要怎麼做呢?我要提出兩岸政策的“三會一想”。

  幾天前,我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希望大陸冷靜處理兩岸關係。並提出“三不會一不想”,即:520所做出維持現況的承諾,不會改變;善意不會改變,希望共同解決雙方面臨問題;臺灣不會在中國壓力下屈服。而一不想是,不想回到過去對抗的關係。

  經過幾天沉澱,我覺得這“不、不、不、不”太消極被動也不負責任,臺灣需要“做、做、做、做”的積極進取。

  一會,我會竭盡所能,捍衛現狀。最重要的,我會延續馬英九“九二共識”的政策,唯有如此,兩岸關係才有回穩回暖的可能。

  二會,我會以行動,展現對大陸的善意,不會單面地把善意責任與期待加諸在大陸方面,凡事由己做起,開啟兩岸互動的善意迴圈。

  三會,我會把握大陸崛起的機遇,參與兩岸的建設發展,“力抗中國”這種對立性的衝突思維必須放棄。

  一想,我想用我最大的努力,開創一個不僅沒有對立,更讓兩岸人民攜手締造和平共榮的新時代。

  “三會一想”最核心的意旨是,當我説“希望中國大陸冷靜處理兩岸關係”時,其實,更該冷靜、更該以建設性、積極性思維,突破兩岸僵局的人是我。

  實現這“三會一想”,兩岸何愁烽火,臺灣也可以大步走出困境。請大家支援這個理念,這不是為我一人的執政順否?為民進黨一黨的發展昌否?而是關乎臺灣能否避免“向下沉淪”的悲劇,反轉命運,以積極行動,重開一條“向上飛升”的復興之路。

  以上,就是筆者代蔡英文擬的“講稿”。先不要笑我天真。我知道蔡英文接受的可能性趨近於零。但是,請大家想想,這是不是臺灣最可行的生路?如果是,而蔡英文接受的零機率,也將是臺灣翻轉困境、兩岸走出對立的零機率。關心臺灣的有識之士,我們能坐視嗎?(陳長文,作者係海基會首任秘書長)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