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獨”只是門生意 蔡英文當心

2016年10月08日 07:2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7日發表社論指出,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發表給民進黨黨員的公開信宣稱“力抗中國”後,陳水扁當局年代盛行一時的政治語言瞬間大復活。一些過往自居理性客觀的人士也頃刻間變臉,成了“臺獨基本教義派”,仿佛怕別人懷疑他們成分不夠“獨”,迫不及待到處“抹紅”,學者轉戰名嘴的彭文正恰是其中顯例,他近日在談話節目發表的諸多不堪言行,被另一位媒體人形容是“彭文正們之‘臺獨’是門好生意”。

  “臺獨是門好生意”,真是句有趣且反諷的隱喻,“臺獨”或許曾經是一個政治運動,一種意識型態,但在前臺當局領導人陳水扁于2005年公開坦承,“不能騙自己也不能騙別人,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之後,“臺獨”就化變成一種符號、一種工具、甚至是一種裝飾,它成為在綠營內部測試忠誠度的溫度計,特別是那些在政黨再輪替後,冒出一堆所謂的“忽然獨派”,為了焦慮自已“綠”的成分不夠純,紛紛搶先表態挺“獨”,不少人也確實因此爭取到若干吃香喝辣的機會,對他們而言,“臺獨”當然是筆好生意,也是值得的投資。

  這種投資的最大好處,就是成本低且利潤高,而且毋須承擔太多風險。譬如説你不必像過去一樣,要奔走呼號、要忍受憲警的木棍與催淚彈、要躺上街頭、要坐黑牢,甚至過去還曾反對過“臺獨”,但現在已經不重要了,只要喊得比別人大聲,比別人更狠、更大膽就夠了。重點是只要你搶到發聲平臺,就能瞬間聚集一批速成粉絲,你怎麼胡説八道都有人喝采,還能享有超過比例原則的話語權,就像當年陳水扁執政年代的那些“忽然愛臺派”一樣,過去從來不講“臺獨”,卻瞬間叫得比誰都大聲,還高姿態檢查別人愛臺灣的成分夠不夠。

  就是因為這種生意實在太好做了,總是有人前仆後繼跟進,這其中最大的族群就是那些親綠名嘴,他們絕大多數不曾為“臺獨”做過任何貢獻,甚至不少還是係出藍營,隨著政治風向瞬間將自己染“綠”。隨便考證一下,就不難發現其中“忽藍忽綠”還不在少數。他們盤據特定頻道做為山頭,什麼議題都能扯,也都敢扯,靠著領通告費起家,個個年薪逼近千萬(新台幣),他們除了痛批藍營之外,還經常對執政的綠營説三道四,為特定派系喬事,選舉時還個個都出去站臺,當政的綠朝新貴都得要看他們的臉色,這麼多的好處,又如何不是筆好生意?

  就以最近爆紅的彭文正為例,他以前從不曾被歸類為“獨派”,如今不僅“根苗正獨”,而且姿態擺得比誰都高。他這筆投資的高利潤,呈現在他立即所取得的若干特權。譬如説,他享有胡亂編故事的權力,兆豐金的爭議,他一路從周美青、金溥聰扯到馬英九,故事情節編得天花亂墜,後來證明全是子虛烏有,他一句澄清道歉也沒有,還繼續在瞎編,很難想像他當年在學校還是“教新聞”的。再譬如説,他也享有扣紅帽子的特權,胡亂指控某些媒體是“中資媒體”或“親中媒體”,這些昔日綠營與媒改人士早就炒作過的舊語言,他又全套一一複製,樂此不疲。

  他還取得胡作非為的特權,當年他一邊在臺大擔任專任教職,一邊在電視臺主持常態節目,違反法令倫理,還逼得臺大以産學合作名義為他背書,臺大的形象都為他一個人賠進去,在輿論壓力下才被迫辭去教職。不知是否挾怨報復,他就直接了當介入NCC人事,弄得民進黨當局都很困擾。

  蔡英文真得小心啊,如果身邊的人只是拿著“臺獨”當投資、當生意做,沒有什麼理念,只知投機,憑一張嘴翻雲覆雨、信口雌黃,什麼時候風向變了,隨時可能瞬間變臉反噬。讓他們吃香喝辣之外,還把他們的胡説八道當一回事,讓他們作為“臺獨”的標竿或象徵,甚至讓他們擔任思想警察,成為深綠的代言人,那麼未來的執政之路恐怕會更辛苦。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