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臺灣應正視大陸民間“厭臺”、“反臺”情緒

2016年09月15日 07: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應正視大陸民間“厭臺”、“反臺”情緒

  把大陸赴臺遊客銳減歸咎於大陸政府的動員,可能會失焦背後的警訊——大陸民間社會開始出現“厭臺”,甚至“反臺”的情緒。圖為大陸游客通過桃園機場入境臺灣。(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今年5月以來,大陸赴臺遊客銳減,嚴重衝擊島內旅遊業者。日前,逾萬名旅遊業者走上街頭,發出“有工作、能溫飽”呼聲,抗議蔡英文當局上臺以來的兩岸政策。有綠營媒體和“名嘴”將陸客銳減歸咎於大陸政府的動員,但《中國時報》社論文章認為,臺灣更應該重視的是陸客銳減背後的警訊——大陸民間社會開始出現“厭臺”,甚至“反臺”的情緒。

  文章指出,逾萬名從南到北、從上游到下游的旅遊業者本月12日集結凱道,發出“有工作、能溫飽”的卑微呼聲。從1月大選結束,520新當局就任,旅遊業者就看著這個行業血脈一點一滴流失,之前先後發生洪素珠辱罵“外省籍”老兵“中國難民,滾回中國”視頻在大陸流傳、遼寧陸客團火燒車事件,陸客人數急凍。數以萬計人的生存像活在被切掉氧氣的魚缸中的魚,正擠出最後力氣掙扎求活。

  蔡英文當局當然心裏有底,知道這是路線選擇的必然。要獲得政權,民進黨必須造成民眾的“國民黨政權不得人心、進退失據”的印象,擇定“拒中”、“親美”、“友日”路線,全面否定馬英九“拼經濟”、“親中”路線。1月大選勝選後,綠營的氛圍相當明確,就是要擺脫大陸,包括陸客在內,只是未設想到付出的代價這麼大!業者如此難纏!

  文章提到,8月底200輛遊覽車包圍臺當局“交通部”,但抗議遭污名化。“行政院長”林全親自主持觀光業困境因應會議,大陣仗宣佈“300億優惠貸款挽救觀光業”。但觀光業要的是正常的經營環境,要有穩定的客源,才能維持穩定的工作,“有工作、能溫飽”的要求才能實現。很遺憾,當局的響應非常冷血,蔡英文幕僚機構發言人黃重諺説,當局已投入各種資源協助業者升級轉型;“交通部長”賀陳旦説,觀光業有待轉型,當局要協助業者開拓更多客源與更深入的産品;最可笑的是蔡英文當局要成立“跨部會小組”因應解決,從蔡英文辦公室、“行政院”到“交通部”都把責任推給業者不升級、不轉型。

  果然,民進黨當局不方便説的話有綠媒和名嘴代勞,一些“打藍起家”的喇叭手開始釋放訊息“不讓陸客來臺的是大陸,不是蔡英文”!但這是事實嗎?

  文章認為,太多臺灣客在大陸內地機場見過去臺灣的大陸旅行團,最鄉土、純樸的裝扮,甚至帶著家裏烹制的老土饃饃等飛機,也不顧腳上只及腳踝的絲襪是否土了些,把積攢很久的人生第一桶旅遊金,選擇去寶島臺灣,這種來自幼年教科書對臺灣的血脈情,不是誰能改變的。

  有人把陸客的減少歸咎大陸政府,這就忽略了背後更嚴重的警訊——大陸社會出現的“厭臺”、甚至“反臺”情緒。

  30年前兩岸剛開放,民間社會開始接觸,當時臺灣在經濟、産業、物質生活上都領先大陸甚多,大陸民間看待臺灣是有幾分欽羨、尊重及親切;即使陳水扁時期兩岸關係陷低點時,民間亦保持正面互動。馬英九上任後,則因為兩岸關係進入友善緩和期,民間正面的互動得到進一步支撐與加強,大陸開始出現“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流行語,社會主流觀點對臺灣有好感。

  8年來大陸變得強大,臺灣顯得衰退,“中國驕傲”成為大陸社會共同意識。蔡英文上臺後兩岸陷入新一輪“冰點戰爭”,大陸社會原本的對臺友善氛圍逐漸消失。

  文章分析,陸客減少後,網路上“沒有陸客的臺灣,空氣更好”影片,陸客火燒車事件後部分臺灣網友與綠營政客幸災樂禍、失去基本人道悲憫的發言,嚴重傷害兩岸民間感情。大陸自發性“厭臺”情緒醞釀、發酵,到最近爆發“棄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文章認為,政客與民眾都該體認,兩岸政治對抗是一時的,政策隨時可能“發夾彎”(翻轉改變)。但如引發兩岸民間彼此仇視,則非一夕可改,其影響深遠而嚴重,且臺灣受到的傷害將更大。政客與深綠支援者如果“真愛臺灣”,就別再蓄意挑動兩岸民間社會的仇恨!(台灣網 何建峰)

[責任編輯:何建峰]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