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港媒:蔡英文向原住民道歉的背後

2016年08月16日 16:2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8月14發表記者秦正陽的分析報道指出,臺灣領導人蔡英文于8月1日“原住民族日”代表“政府”向原住民道歉。作為臺灣這片土地上最早的居民,原住民長久以來受到許多不公待遇,若能真正被平等對待,真誠的道歉的確令人倍感欣慰。但這場舉辦在“總統府”,由朝野要員及各“邦交國”代表參加,並由蔡英文親自出馬的盛大道歉儀式,突顯針對原住民與國民黨兩種“轉型正義”的不同意涵,既有拉攏原住民的用意,也有明顯的“去中國化”用心。

  對於蔡英文的道歉,許多原住民並不買賬。8月1日舉行道歉儀式的同時,就有50余名原住民代表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進行抗議。原住民歌手張震岳在臉書上表示,蔡英文“根本不需要道歉,她現在把原住民所有問題儘量解決就好”,“重點是那些被欽點的原民官員,也接受了這場鬧劇歹戲。這些承諾會不會實現?你們自己心知肚明,越講越噁心。”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在接受中評社採訪時也表示,“蔡英文對美化日本政權看似相當著力,道歉並沒有對臺灣和解能有進一步的幫助,反而有引發原住民與漢人更多的誤解與衝突的可能性。”可見在原住民內部,對於是否能夠達成和解,實現“轉型正義”,充斥著懷疑的聲音。

  部份原住民之所以懷疑,因為他們認為與另一場針對國民黨的“轉型正義”相比,自己的這一轉似乎轉得很不正式。針對國民黨,“立法院”已經通過“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産處理條例”,並即將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會成立有法源,有預算,有調查權,有給職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但在原住民這裡,蔡英文在演講中已表明不會訂立專法,只在“總統府”設立委員會。且此委員會無法源、無預算、無調查權、無給職“調查權”,每三個月開會一次,做成決議交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基本法推動會推動。因此,不少原住民大呼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對自己的“轉型正義”是假的,不是真的。

  針對於國民黨與原住民的“轉型正義”之所以分開處理、區別對待,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兩場“轉型正義”針對不同對象達成不同目的。對於國民黨的“轉型正義”不僅要通過處理黨産,在物質上壓制國民黨,更要製造國民黨是非正義的社會輿論。通過轉型正義讓國民黨永遠不得翻身,讓民進黨的執政地位日益鞏固。此外,由於承認“九二共識”的國民黨“一中”色彩濃厚,早就被綠營扣上了“外來政權”、“親中賣臺”的帽子,只要否定了國民黨,就進一步切斷了臺灣與中國的連接,否定了以“一個中國”為核心的“九二共識”。對國民黨的轉型正義解決的,是臺灣人與“外來的中國人”之間的矛盾。

  而原住民作為臺灣最早的居民則有著最鮮明的本土色彩,蔡英文在道歉中説“臺灣這塊土地,四百年前早有人居住。這些人原本過著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語言、文化、習俗、生活領域。接著,在未經他們同意之下,這塊土地上來了另外一群人。”換言之,在蔡英文口中鄭成功、清政府、中華民國與荷蘭、日本一樣,都成了侵略臺灣,剝奪原住民的外來政權,而蔡英文要做的就是“認識我們的歷史”,“走向臺灣新的未來”。這歷史是割裂中國,只局限于臺灣一島的歷史,這未來則由原住民與無中國認同的人們構築的未來。蔡英文在通過對原住民的轉型正義塑造新的國家認同,這一場轉型正義解決的是“臺灣人內部矛盾”,因此如她于8月3日在探望抗議的原住民時所強調,原住民的“轉型正義”需要“獨立的處理過程”,“不需要跟其他的這種轉型正義混在一起處理”。

  在這兩場名同而實異的“轉型正義”中,對有“一中”色彩的國民黨要打,對有“本土”色彩的原住民則要拉,民進黨黨團在“立法院”內對國民黨唱黑臉,蔡英文則在“總統府”中對原住民扮紅臉。蔡英文及民進黨在一打一拉、一黑一紅中割裂了中國,強化了臺灣,其去中國化的心思不可謂不細膩。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