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蔡英文令中間選民失望

2016年08月04日 09:3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署名桑品載的評論説,目前蔡英文的支援度大幅滑落到“死亡交叉點”,她的核心幕僚解釋:“失去的是原支援國民黨的選民。”所謂“原支援國民黨”正是中間和淺藍群。評論認為,這些中間選民失望的原因,可從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中的“大違常理”找到答案。

  評論摘編如下:

  漁業署揚言要對去太平島護主權的漁民開罰,有人民自組“一人一元(新台幣,下同)代繳罰款聯盟”,一位長期政治立場深綠企業主立即掏出萬元支援,但也有深綠的人表示:“臺灣人民又不需要喝太平島的水,把太平島的水和沙弄回來,根本是做秀。”

  兩種深綠人兩種態度,反映民進黨支援者對蔡英文執政以來的兩種心情。其一為“精英群”,即使仍支援“臺獨”,但對是非有分辨能力,可以理解甚至原諒蔡當局犯些錯,但不能達到自己良心不安的大錯程度。

  施明德痛批蔡當局對小兵虐狗事件的應對處理使三軍蒙羞,郭正亮寫文章指蔡當局“親美親到自我作踐”,在太平島被仲裁成“礁”後,綠營精英群沒人挺身“護主”,私下則是怨聲不斷,和藍營一般地説這是“喪權辱國”。

  相對於這群人的另一群人,一般被稱為“基層”,他們的支援方式,就是聽動員行事,對於為何參與動員,則不求深解:反馬就反馬、反核四就反核四、“國民黨賣臺”就一定賣臺。會説“臺灣人民不需要喝太平島的水”的人便屬於這一類。

  偏綠媒體和名嘴再怎麼拗,還不致于用“臺灣人民不需要喝太平島的水”作為漁民不該去太平島的理由,或許他們同樣有著“小眾”心情,但媒體畢竟是大眾樣態,乃羞于啟齒。他們的“英雄”身價卻也因而面臨縮水的困境。

  這個困境也同樣是蔡當局的。當年蔡英文以非民進黨員卻發跡於民進黨,主力不在“草根”,在精英群的支援。她匆匆加入民進黨,又匆匆當選主席時,許多中間選民,甚至淺藍的也看好她會改變民進黨的草莽黨性,盼望提升臺灣民主政治品質。

  如今蔡英文的支援度大幅滑落到“死亡交叉點”,她的核心幕僚解釋:“失去的是原支援國民黨的選民,她的支援度是上升的。”所謂“原支援國民黨”正是中間和淺藍群,這些人不是因政治立場支援她,而是期望她支援中道、有為有守,使臺灣更好。他們為何離她而去?“失望”是唯一解釋。而所謂“支援度反升”,“升”的當然是另一群人。這豈不説明蔡當局又回到“草莽時代”?

  蔡英文能將民進黨從渙散狀態中挽救而為一個強黨,表示她非碌碌之輩,但執政成績何以這麼糟?尤有甚者,對是非的判斷取捨,為何大違常理?

  這可從她處理兩岸關係中找到答案。兩岸在馬英九時代是和平穩定的,她一上手立即變得緊繃,從她言行中可發現,將兩岸弄成敵對關係,以達成“兩國論”願望,是她從政的主要目的。在這個目的下,不計臺灣付出什麼代價。

  大陸來臺旅行團24人燒死車中,無論肇事原因為何,總是錯在臺灣,但蔡英文身為領導人,悼唁會不去,輓聯不送,如果罹難者是美國人、日本人,甚至是臺灣本地人,她會這般冷漠嗎?她的“南向政策”是李登輝“戒急用忍”的新版本;她在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等於正式錶示不接受“九二共識”。她在在向人民示範,對“中國”便該如此。

  基於她的政治需要,懲罰去太平島護主權的漁民,便是一種態度宣示,和她一樣惡言批評護主權漁民者,從而成為她的“死忠”。未來的蔡當局不會離開這個政治基調了!(作者為自由作家)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