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民進黨改變“神主牌”可能性幾近於零

2016年07月05日 07: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將於本月中舉行“全代會”,其中民進黨的中執委、中評委和中常委選舉受到頗多關注,臺灣《聯合報》4日發表社論指出,民進黨各派系如此煞有其事地競逐黨職,但從權力分配的角度來看,權力的中心仍在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而不在黨中央。至於日前臺媒報道,有民進黨代表連署提案制訂新黨綱,想用“維持現狀”取代民進黨的“三大決議文”。可惜在已定調將會冷處理的情況下,這場民進黨的“全代會”,只會淪為派系的大拜拜而已。

  社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將於月中舉行“全代會”,由於這是民進黨重新執政後的第一次“全代會”,所受到的關注自然不同於以往。尤其是屆時將要登場的中執委、中評委和中常委的選舉,更被認為可能具有黨內權力結構調整的關鍵意義。不過,這樣一場盛會,所受的關注和其未來影響是否能成正比,恐怕還是得打上個問號。

  依照民進黨的黨內規章,中執委將由665位全國黨代表選出30位中執委和11位中評委,再由中執委選出10位中常委。總計中執委部分共有38人登記參選,中評委也有16人。從人數來看,並不特別激烈,較受外界關注的,倒是原本擔任中執委的謝長廷、遊錫堃等派系大老,都已經淡出第一線,改由其他人披掛上陣。而在現任中執委當中,竟只有不到一半的13人爭取連任。中評委爭取連任的,也只有4人,交替之快,令人驚訝。

  但進一步分析,這些即將進入民進黨權力中樞的黨內新貴,與其説是“權力接班人”,不如説是“派系代理人”。其組成來自“七大派系”,包括泛英係、菊係、謝係、蘇係、綠色友誼連線、遊係和所謂的“海派”。是否能夠當選,除了派系實力,更重要的可能還有彼此間的合縱連橫和權力交換。

  最有趣的地方,是民進黨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宣示“解散派系”,但從在野到執政,幾年下來派系依舊,只是換湯不換藥。如“福利國”變成了“謝係”,“美麗島”變成了“綠色友誼連線”,“新潮流”變成了“菊係”而已。所謂的“解散派系”口號,在民進黨執政後,更顯諷刺。

  而在諸多“派系”裏,最引人注意的,是由某電視臺老闆代表的所謂“海派”,也被認為推出了兩人參選中執委,並是下一階段中常委選舉時,可能被各派系拉攏的對象。但眾所週知,“黨政軍退出媒體”和“反媒體壟斷”,一向是民進黨高舉的社會正義大旗之一,如今竟有媒體在執政黨內“自成一派”,企圖赤裸裸分享權力、參與決策。對此,不知民進黨內要如何自圓其説?

  各派系如此煞有其事地競逐黨職,但從權力分配的角度來看,權力的中心仍在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而不在黨中央。此外,民進黨從“中央”到地方都已“完全執政”,行政體系有“行政院”和地方政府,民代體系有中央到地方的“立法院”、“議會黨團”,並設有各種黨政協調平臺。在這種黨政分野下,要説中執委、中常委真能扮演什麼權力角色,恐怕也只是如過去國民黨執政時中常會的“各言爾志”罷了。

  但有一點,倒是民進黨的黨務體系最可能扮演角色之處,就是對未來黨的路線甚至黨綱的討論。畢竟,民進黨諸多意識形態的“神主牌”,包括“臺獨建國”、“臺灣前途決議文”以及“正常國家決議文”等,都是透過黨內機制的決策産生。假如民進黨要在意識形態的路線上有所調整——不管是更往中間靠攏或者向“獨派”傾斜——都必須透過黨內機制完成,才具有“轉彎”的正當性。

  當然,在黨內權力定於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兼蔡主席一尊的情況下,若真的有黨綱的修正,也必定是來自黨內最高層的授意或至少是默許,才可能推得動。但儘管這些歷史文件已經綁住民進黨的手腳,讓兩岸關係在可預見的將來無法再向前推動,甚至連“維持現狀”都不可得;然而,目前看來,改變“神主牌”的可能性仍幾近於零。

  這一次民進黨“全代會”,已有黨代表連署提案制訂新黨綱,想用“維持現狀”取代民進黨的“三大決議文”。平心而論,這樣的討論無論成功與否,都比“派系權力分配”的中執委、中常委、中執委選舉重要得多。可惜在民進黨高層已經定調將會冷處理的情況下,這些提案終究只會變成“狗吠火車”,讓這場民進黨的“全代會”,淪為派系的大拜拜而已。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