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中國青蓮黨主席:“去中國化”之後,臺灣還剩下什麼?

2016年06月22日 09:4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今日刊載臺灣的中國青蓮黨主席何俊元的文章,批駁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系列舉動。何俊元認為,除了中國曆法之外,今日我們仍受惠中華文化滋養的還有許多:文字、民間信仰等等,何俊元直言,政治最深的是道德,它必鬚根源於追求全體人民福祉的責任上,而非為了某種利益進行政治陰謀。站在臺灣民眾立場,“去中國化”是百姓所想要?

  評論摘編如下:

  某些特定日子,臺灣街道上許多店家會在店門口擺放供品焚香禮拜,當見此人文景象,即知這一天不是農曆初二便是十六,因為老百姓會在每月的這兩天拜土地公求財運。許多家庭裏也會在每月的農曆初一、十五祭祀供奉的神明,這些深入民間生活的傳統習俗都依農曆行事,其他像是祖先祭日、神明生日及各種民俗節日(清明、端午、中元普渡、中秋、年節…),農民曆法無不牽動我們日常生活的作息。

  相傳農民曆法起源於夏朝時代,因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我們古代祖先,將其千年累積的寶貴經歷及體驗流傳下來而制定了農民歷,由於它的準確及配合大自然24節氣運作,成為農民從事農事至為重要的寶典,千百年來也是百姓的生活指南,至今仍對百姓影響深遠!故農民歷可謂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我們中華文化智慧的結晶。就在大家理所當然地享有古代祖先為我們留下豐碩的果實時,隨著蔡英文取得執政,於是標榜“轉型正義”旗幟,民進黨和“時代力量”陸續提出廢除“國父”遺像、“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納入“兩國論”、拆除中正紀念堂、520就職典禮精心設計臺灣意識形態元素等等,我們不禁疑慮:站在臺灣民眾立場,“去中國化”是百姓所想要?倘執政者巧以“臺灣認同”行“去中國化”之實,那麼支援“去中國化”者先體察,除了中國曆法之外,今日我們仍受惠中華文化滋養的還有哪些?僅説大的。

  中國文字

  中國文字是世上唯一沿用至今的最古老文字。中國文字之美,使文字與生活、書法與藝術在四、五千年來,為中華民族孕育出獨特的氣質涵養與文化內涵,使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藝術的殿堂。因為中國文字的誕生,才能將我們四、五千年的歷史經驗、知識學習紀錄下來,其對世界貢獻的文化價值斐然,我們更是直接承接祖先智慧結晶與社會文明的受益者。因為中國文字而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經典:四書(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五經(詩、書、易、禮、春秋)不僅是一種文化表現,更是實學的身心實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崇禮義,除了帶領我們作為道德所居,同時也根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禮儀規矩、處事規範、人格修養等傳統意識中。許多父母喜歡讓孩子讀經,《三字經》是父母使用最好的兒童啟蒙教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已把《三字經》列入兒童道德教育叢書,這些凝聚了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和傳統倫理文化,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國粹,我們能數典忘祖?

  臺灣民間信仰

  臺灣民間信仰源自大陸,在臺灣各地具百年以上歷史之廟宇,其沿革均記載了先民自大陸來臺的墾荒故事,這種原鄉信仰在當時為移民的精神力量,在今日則成為民眾常態化的生活內容之一,也是民眾的一種生活習俗,在每年隨處可見大量人潮參與的各種廟會活動中,成為安定臺灣民眾心靈的精神力量。臺灣民間信仰的神明,許多是從歷史中的聖人或英雄所升格,故敬拜神明兼具有美德教化的寓意,用以追隨前人的精神風範,例如推崇三國時代關羽(關公)的忠義精神、宋代林默娘(媽祖)的慈愛奉獻精神等。無論農民歷、文字、經典、信仰,所有融于生活中的中華文化,我們真能予以拔除?“去中國化”之後,臺灣還能剩下什麼?臺灣談文化創意,就必須藉由文化底蘊來為商品説故事、包裝、行銷,以達到與人産生共鳴,而文化底蘊的深厚來自長時間豐富的歷史過程,“去中國化”只會讓自己淪為文化中的虛無主義者,最終失去與全球華人世界的共鳴。

  歷史的兩岸只是整個中華文化之中的一段歷程,國際知名的地質/古生物/海洋地質學家馬廷英教授,在“末次地球外體突然整個滑動…”的研究中證實,直到五千四百年前臺灣與大陸相連,今日兩岸實傳承自共同祖先,我們應正確對待中華文化資産。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意謂任何事均有正反兩面,正反表像雖不同,但本質一致,均為借鑒,故歷史文化之精髓在豐富的學習經驗,而南部一位老農則體現了這個智慧,在他接受如何配合氣候實施農作的訪問時説:“去年的經驗是今年的老師”,老農不抱怨去年颱風造成的農損,只在乎歷史教他的經驗,因此當民進黨、時代力量對孫中山、對蔣中正、對過去歷史事件、對中華文化進行仇恨式的批判時,他們的智慧實遠不如鄉下老農!

  政治最深的是道德,它必鬚根源於追求全體人民福祉的責任上,而非為了某種利益進行政治陰謀。正當執政者為博得迷惑的選民好感,而在520就職典禮中提出許多漂亮但毫無意義的元素時,他們忽略了不管有沒有旗袍、不管蔡英文穿什麼服裝、不管國宴有什麼功能表…都與百姓無關,百姓關心的是臺灣現在面臨的經濟問題,關注的是日常生活中普遍的文化教養水準低落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執政者未見臺灣引以為傲的自由民主早已失去了寬容,未見臺灣的自由回到一個道德混亂的社會,在恣意讓對立仇恨瀰漫整個社會,用以蠱惑人心時,我們欣見來自“小燈泡”父母在社會衝突的巨浪中,以微小的燈光激發人們沉睡了的“善”,這正是我們的希望,臺灣需要的是如南部的那位老農,如“小燈泡”的父母,他們代表社會中巨大的“善”的力量,我們必須以此力量喚醒這沉睡的潛力,才是臺灣下一代真正的出口。(何俊元,作者係為臺灣的中國青蓮黨主席)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