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世界日報》21日社論説,蔡英文當局上任恰滿一個月,綜觀各方民調,蔡英文的滿意度在5成上下。然而,“行政院長”林全滿意度急速下挫,不滿意度上升近兩成,達33.8%。多數民眾對蔡英文穩住局面的評價還算樂觀,但對新當局完全沒有“蜜月期”期待,對行政部門失望,埋下對新當局不滿的危機。
肯定蔡英文表現,主因在她對兩岸政策自我克制,蔡也刻意到各軍事陣地加油打氣,安撫軍心,拉攏軍警向心力,讓政權轉移能平和順暢,不至脫軌。
相較于蔡英文,林全行政團隊則狀況不斷,不僅官員一再失言,連林全本人談話都屢出狀況,譬如對核一廠重啟、對慰安婦“部分自願”的歷史定位談話等,林全一再向社會道歉,出師未捷就民怨四起,是近年罕見。
行政初動,政策更張,內部需要磨合可以理解,只是客觀環境不容臺當局有學習空檔。民進黨雖掌握前所未有的完全執政權力,臺灣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惡劣環境挑戰。不論國際經濟低迷、島內景氣不振,內外投資均差,青年就業困難,老年社會危機四伏,能源供給失衡等,任何一項都足以造成新當局施政災難。蔡英文選前許下各種承諾,選後馬上面臨現實挑戰,僅維持穩定供電就可能背離終結核電廠的政見,以致林全不過是建議讓核一廠重新運轉,馬上引來“立委”與支援者強烈抨擊,也重挫林全的威望。
蔡英文看到危機四伏,端午節前親自出馬,召集官員整合重大政策意見,調整混亂步調,至少要讓外界感受,蔡當局不是對民怨無感。蔡英文也藉民進黨黨政平臺,左批行政部門,右責“立委”,追究行政、“立法”協調失序,平息不少民進黨內的雜音,至少讓林全“內閣”稍作喘息,不致窘狀畢露,無法收拾。
雖然蜜月期告吹,但新當局災難才剛開始。一方面是大陸施壓逐步逼近,陸客觀光團上月就減少3成,也傳出陸生交流叫停,人潮錢潮都縮緊,新當局畫餅的“新南向政策”剛啟動,遠水救不了近火。林全為了長期照護政策找財源,營業稅、遺贈稅都將調漲;為了改弦更張,水、電、交通支出都一片漲聲,就是看不到能有效振興經濟的對策,市場一片疲軟,薪資未見起色。換句話説,民眾痛苦指數將持續上升,民間已傳出“懷念馬當局”聲音,更使新當局不快不安。
林全任用國民黨老政務官,已使綠營支援者不快;蔡英文對北京克制,也使綠營充滿悶氣,陳水扁刻意參加臺北感恩餐會,就是想在鬱悶環境中搶政治籌碼,重整深綠力量。民進黨或許不善治理,但絕對善於政治操作、轉移焦點,要從暫時無解的民生政策戰場脫身,就要另辟戰場,重燃支援者鬥志。
這些內部背景下,蔡英文駁回馬英九赴香港演説的申請,想喚起民眾“馬當局政策危及安全”印象,在“行政立法協調會”急著要廢紅十字會法,更立軍令狀,要求民進黨團本會期完成“不當黨産條例”、“轉型正義條例”等“立法”,要藉“轉型正義”之名,全面追殺國民黨及附屬團體,鞏固綠營支援者向心力,護住新當局基本盤。
民進黨不顧基本法理,善於政治攻擊不讓人意外。意外的是,新當局上臺才一個月,就完全不顧形象,不見“團結包容”行動,而採行最容易、卻最可能形成社會對立的作為,與蔡英文口口聲聲“謙卑、謙卑再謙卑”“終結政治對立”訴求全然背道而馳。
這樣正説明蔡當局的“改革”,其實就是改朝換代的“清算”,想以“清算”來掩飾治理無方,也預示所謂“年金改革”、“社會改革”、“環境正義”等口號,都是另一種鬥爭的代名詞,非但無助臺灣亂象化解,反而將更激化社會對立衝突,連帶衝擊經濟環境不穩定,讓臺灣更陷入惶恐不安。
蔡英文當局此際的抉擇,像極當年陳水扁當局停建核四失策後,一連串向深綠支援者求援的舉動。雖然她説,民眾不希望看到上一次執政的民進黨,但她大權在握後,卻用比當年陳水扁更激越的手段對付國民黨,和不支援民進黨的社團群眾。這樣不是一個有遠見、負責任和具格局的領導人應有的抉擇。
蔡英文應懸崖勒馬,目前政局沒有到須火中取栗地步,不想重蹈陳水扁覆轍,就要真的“謙卑、謙卑、再謙卑”“溝通、溝通、再溝通”,臺灣已沒有再分裂的本錢,蔡英文應為臺灣長治久安設想,不能只為民進黨一時的政治權謀和利益,執政才能創新,不重蹈陳水扁覆轍。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