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當局把“法治”當伴手禮送給太陽花

2016年05月26日 08:5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26日社論説,臺灣“行政院長”林全上任的第一件公文,是批准人事命令;第二件公文,則是批示撤回對兩年前攻佔“行政院”的學運者的起訴。此舉,不論是象徵著林全對太陽花學運的“獎賞”,抑或“報恩”,他都把法治當成了自己的政治伴手禮送掉了。

  林全説,這是“政治事件”,而非單純法律事件。他還強調,太陽花學運的訴求,現已普遍成為“社會共識”。言下之意,自己認同的社運就可以超越法律、踐踏法治,而不擇手段?

  用“政治事件”作為撤告理由,顯示林全在政治上不是太過天真,就是太過傲慢。太過天真,是因為作為“行政院長”,他竟看不到其中有更重要的“法治及公權力”尊嚴需要維護。太過傲慢,是因為他得意于大權在握,可以獨斷獨行,因此就連犧牲警察尊嚴、社會秩序、“法治”亦在所不惜,連説明都一概省略。試想,如果“政治事件”的理由這麼好用,那麼最近本土社團以“陳水扁何罪之有”高呼“赦扁”,對蔡英文而言,以政治為由信手簽下特赦公文,恐怕也是輕而易舉的事吧!

  腦筋清楚的人都應該看出:太陽花學運當然不是單純的政治事件,而是林全把它裹上了政治的外衣。這可以分成三個層面來討論:第一,從動機看,學生抗爭的動機,可以看成是“政治性”的,殆無疑義。

  第二,但從行動看,示威活動絕不容許“佔領公署”,因為這將癱瘓當局機構的正常運作。學生佔領“立法院”,若發生在美日或歐洲國家,早就被警力排除;但在臺灣,學生攻佔“行政院”,任意毀損辦公室。這種作法,不僅視法律如無物,更嚴重踐踏了公權力,若不追訴其責任,豈不是在鼓勵民眾越法踰矩?

  第三,從行動的後果看,學生和群眾攻佔“行政院”,若不設法排除,整個行政體系次日便將陷於癱瘓,這絕非社會大眾樂見的景象。再説,若學生攻佔“官署”可以輕易脫罪,而警察執行公權力,卻遭學生和社運律師控以“謀殺”及“殺人未遂”;這樣的對比,豈不是在塑造錯亂的價值?如果林全撤告學生卻不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甚至不相對要求學生撤告,今後警方誰願認真執行公權力?

  我們認為,林全太陽花的訴求已普遍成為“社會共識”的説法,其實也強暴了許多民意。更嚴重的是,他把臺灣的“法治”當成伴手禮奉送給太陽花,確實傷害了“民主法治”。

  無論如何,急急於在第二件公文批示撤告太陽花人士,暴露了林全行政團隊施政的本末先後欠缺整體考量,不以民心為念。如果這就是民進黨摩拳擦掌的“轉型正義”第一課,結局恐怕要讓人失望了。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