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民進黨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毫無善意

2016年04月06日 08: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4月1日,民進黨拋出黨版“兩岸訂定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大陸多位兩岸關係專家紛紛表示,民進黨炮製的這一監督條例草案根本就是要為兩岸協商談判套上枷鎖,一旦通過,勢必使兩岸兩會協商和所達成協定的權威性嚴重受損。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這種阻礙、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行徑毫無善意可言。民進黨以極為嚴苛的規定為兩岸協商設置障礙,只會令未來兩岸關係雪上加霜。

  評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近日公佈“兩岸訂立協議監督條例草案(下文簡稱監督條例草案)”,並自稱監督嚴格程式“舉世僅見”,引發兩岸輿論的批評聲浪。有臺媒指出,這項號稱“史上最強‘國會’監督版本”如果生效實施,未來兩岸之間順利訂定新協議的機率勢必微乎其微。大陸多位兩岸關係專家紛紛表示,民進黨炮製的這一監督條例草案根本就是要為兩岸協商談判套上枷鎖,一旦通過,勢必使兩岸兩會協商和所達成協定的權威性嚴重受損。這種阻礙、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行徑毫無善意可言。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是2014年3月“反服貿學運”的産物。當時一些反服貿人士以國民黨當局與大陸協商服貿協議時未公開相關資訊、是“黑箱作業”為由,要求制訂監督兩岸協商過程及簽署協議的法案,實際上是要為兩岸協商設下重重障礙,破壞兩岸交流、拖延合作進程。

  島內其實已有監督簽署協議的相關法規,主要是由“立法院”審查簽署後的協議,但民進黨並不滿足於此,其提出的監督條例草案對協議談判前、談判中、談判後都設有重重嚴格的審查程式,最為人詬病的是談判前“行政院”須向“立法院”送交談判計劃,向“立委”報告、備詢。島內輿論痛批這無異於“自亮底牌”,是談判的大忌。一般在協商談判中,雙方人員討價還價、互探底線,如果臺灣方面一早就“露了底”,讓對手看穿底牌,則很難爭取到最大的利益。

  2014年民進黨版本的監督條例草案的名稱是“臺灣與中國締結協議處理條例草案”,企圖把“兩國論”入法,被外界嚴厲抨擊。如今該黨雖然把名稱改為“兩岸訂立協議監督條例草案”,但草案中仍有“授權海基會向中方提議”的字句。這實際上夾帶了“一中一台”、“兩國論”等“臺獨”論述。

  兩岸兩會協議必須建立在“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之上,但民進黨目前仍奉行“臺獨”黨綱,迄今也不承認“九二共識”,如此將會迫使兩會協商再度中斷,兩岸當然也不會再簽署新協議,現有的和平穩定關係也將倒退。

  民進黨和大陸方面本就毫無政治互信,而民進黨自今年1月贏得“立委”選舉、成為“立法院”最大黨後又提出“去孫化”、為“臺獨”分子訂紀念日、降低“公投法”門檻、阻撓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訪陸、為兩岸協商設障等一系列不利兩岸交流的草案。試問,民進黨到底有無誠意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下月上臺執政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口口聲聲説要“維持現狀”,但迄今看不到民進黨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誠意和善意。該黨以極為嚴苛的規定為兩岸協商設置障礙,只會令未來兩岸關係雪上加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