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灣“轉型正義”不能不顧正義

2016年03月01日 08: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不出外界所料,在“二二八”紀念活動上,“轉型正義”又成為了包括臺灣地區領導人當選人蔡英文在內的大多數民進黨政治人物念茲在茲的熱門課題。臺灣由威權社會邁入民主,當然需要轉型正義,但什麼是轉型正義?為何曾執政8年的民進黨到現在還在高喊轉型正義?臺灣新當局執政後又應該如何實踐轉型正義?這是必須先回答的問題。

  臺灣《中國時報》3月1日發表評論説,臺灣現在提到轉型正義,主要是指“二二八事件”,但其實每一段統治型態的轉換,都有必須追求的轉型正義。必須徹底檢視如何推動轉型正義,二二八事件只是一個開始,甚至在國民黨當局統治時期之前,臺灣日據時代的許多不正義,例如慰安婦及臺籍日本兵等,甚至是更早之前殖民政府對臺灣人的沒收財産與武力屠殺等,至今仍有受害人及家屬在期待正義。

  轉型正義的推動,通常是在統治型態出現轉換後,以臺灣來看,第一次政黨輪替應該就是實踐轉型正義的最佳時機。可惜的是,民進黨執政8年,在這方面取得的成績卻不理想,一轉眼16年的時光過去,令人唏噓。

  如今民進黨即將再度執政,許多政治人物高喊轉型正義,蔡英文承諾召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民進黨團也成立“轉型正義工作小組”,要清查國民黨不當黨産、解密政治檔案,還原歷史真相。但是參照若干綠營政治人物最近所言,其實多數都是政治口號、甚至是政治鬥爭。近日社會出現許多族群仇恨言論及行為,甚至有人前往國民黨丟擲恐嚇文宣與汽油彈,還有人故意在網路上以移植的照片來加深族群仇恨,這當然不是轉型正義,而是仇恨動員與撕裂社會,必須予以嚴厲譴責及追究責任。

  轉型正義的具體實踐方法,許多國家地區貴經驗,值得學習。最基本的方向,就是還原真相,然後才能有補償及原諒。但在此同時,又須落實信賴保護原則,只追究決策者的責任,而不去清算當時執行公權力的一般人員,也不能選擇性地針對特定人士,以免轉型正義淪為鬥爭與復仇。

  但若干民進黨政治人物的發言,顯然已把轉型正義變成鬥爭工具,有人要廢除孫中山像,甚至陳其邁“立委”要求對“扭曲或粉飾二二八歷史真相”、“羞辱受難者及其家屬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這不是明目張膽剝奪言論自由嗎?還好蔡英文急踩煞車。

  轉型正義治本之道,是追求真相、檔案解密、受害補償、寬容和解、信賴及隱私保護、甚至不當得利的追討,應朝野協商立法成立專責委員會推動,然後從“二二八事件”開始,逐一推動與落實。只要能做好這件事,蔡英文在轉型正義上就已經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如果只是成立沒有法源基礎的調查委員會,只怕轉型正義又會淪為政治鬥爭的口號,屆時不免重蹈民進黨上一次執政的轉型不正義。

  時過境遷,還原真相很難,要如何回復當時的時空環境,給當事人最公允的評價也很難。以蔣中正為例,他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責任如何,當然必須還原,但是不管他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責任如何,他領導對日抗戰,臺灣才得以脫離殖民統治,這些貢獻也不能抹煞。

  轉型正義很容易就會變質為鬥爭、仇恨與不正義,轉型正義之難,絕對不在於真相調查而已,而在於如何原諒及和解。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