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理性看待臺灣“二合一”選舉

2016年01月18日 13:12: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1月16日,臺灣地區領導人和臺灣地區民意代表兩項選舉塵埃落定。對於此次“二合一”選舉結果,此前島內外許多機構和人士都作了種種分析預測,現在看來,可以説“雖不中亦不遠矣”。眾聲喧嘩之際,到底該如何理性看待這次“二合一”選舉?此次選舉結果將對兩岸關係産生何種影響?筆者不揣谫陋,試説一二。

  先來分析一下原因。在筆者看來,無外乎如下四個方面:首先是國民黨執政近8年,經濟欲振乏力、民生乏善可陳,一些公共政策出臺因不週延而朝令夕改,一些必要的改革又因為顧忌太多而首鼠兩端。其次是國民黨“內鬥內行、外鬥外行”,內部爭議不斷,外部缺乏奧援,讓廣大支援者為之心寒。第三是民進黨見縫插針,黨同伐異,糾集各種勢力,不斷炮製議題,成功地給國民黨執政當局貼上“無能”、“貪腐”的標簽。第四選舉規律起作用了,國民黨在臺上已快8年,一些臺灣民眾已經“審美疲勞”,認為該“換人做看看”。

  對於臺灣這次選舉的結果,不少關心兩岸關係發展的人士不免有些疑惑,也有幾分憂慮,認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阻且長”。這些疑惑和憂慮都可以理解。這次選舉結果,確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臺灣民眾在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的複雜心態。俗話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臺灣民眾的這種複雜心態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是在長期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

  首先,自1895年日本侵佔臺灣,120多年來,兩岸絕大多數時間處於分離狀態,主權和治權真正歸於統一的時間不過短短4年,而且這4年也正是國民黨統治最腐敗、最黑暗的4年。經歷不同歷史遭遇和社會發展變遷的臺灣民眾,在思想情感、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等方面,與廣大大陸同胞有著不小的差異,對一些攸關國家、民族重大利益的問題上看法也不一。第二、“臺獨”分裂勢力的“去中國化”,造成嚴重的認同危機。臺灣教科書“去中國化”始於李登輝,陳水扁在臺上時承續了李的衣缽,為了遂行其“臺獨”分裂圖謀,不惜把臺灣年青一代當作政治祭品。就拿高中歷史教科書來説,“臺灣史”被從“中國史”中抽離出來,“中國史”儼然成了“外國史”。而所謂的“臺灣史”則聲稱臺灣是無主之島,400年前被葡萄牙商船發現。臺灣教科書的刻意扭曲,直接的結果就是導致島內青少年對國家、民族、文化認同錯亂,以至於在很多年輕人的認知裏,臺灣是臺灣,中國是中國,兩岸沒有關係。2008年以來,馬英九執政當局試圖“撥亂反正”,但因島內“臺獨”分裂勢力蓄意阻撓而原地踏步。第三、大陸崛起,臺灣走衰,兩岸綜合實力此消彼長,讓一些臺灣民眾産生了失落感、焦慮感和危機感。曾幾何時,臺灣還是亞洲四小龍之首,彈丸之地的GDP一度是整個大陸的三分之一。如今臺灣早已經是亞洲四小龍之末,其GDP只有大陸的二十分之一。面對日益強大的大陸,少數臺灣民眾生怕失去政治、經濟的自主權,更懼怕兩岸統一。

  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走上了和平發展的道路,臺海局勢安定祥和,兩岸關係成果豐碩:兩岸的政治接觸走到了最高層級;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得到鞏固;兩岸制度化協商穩步推進;兩岸經濟關係空前緊密;兩岸的社會聯繫空前密切。但是8年和平發展的時間畢竟短暫,還不足以化解臺灣民眾的“千千心結”。此次選舉結果讓大家看到,政黨政治將是臺灣島內的新常態。此次選舉結果也再次告訴我們,這8年來,一方面大陸主導作用不斷增強,一方面抗拒心理成為臺灣社會的普遍心理,這是從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的必然過程,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長期性和複雜性,同時也不因兩岸關係可能遇到的困難而減損我們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意志。我們有信心有恒心有耐心,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用精衛填海的毅力填平心壑,用春風化雨的善意化解心結。

  回首前塵,我們可以看到,隨著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影響的日益擴大,大陸已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的主導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阻擋、不可逆轉的潮流。不管島內如何風雲變幻,臺灣任何政治勢力都難以抗拒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展望未來,大陸將堅決維護“九二共識”這一共同政治基礎,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同時將高度警惕並堅決反對任何“臺獨”分裂和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的行為。誠如中臺辦、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所言,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問題上,我們意志堅如磐石,態度始終如一。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