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以歌會友 兩岸青年多元交流有助去“獨”

2015年11月30日 08:5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中國好聲音》跨越海峽走進臺灣校園,舉行巡迴音樂會,獲得熱烈反響。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兩岸青年以歌會友,共唱“中國好聲音”,是增進對彼此了解和認識的很好途徑。隨著兩岸關係日益緊密,兩岸青年交流的途徑也趨向多元化,各種交流活動如雨後春筍不斷涌現。這將有助於臺灣青年群體正確了解大陸社會的發展,能客觀分辨各種謠言,不再被“臺獨”分子誤導。

  評論摘編如下:

  音樂無界限,共築兩岸情。最近大陸知名唱歌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跨越海峽,走進臺灣校園,在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立大學、交通大學、陽明大學等10所臺灣高校舉行巡迴音樂會,獲得熱烈反響。該節目為不少音樂愛好者提供實現夢想和展現才藝的舞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參加角逐,當中也包括來自寶島臺灣的青年歌手。兩岸青年以歌會友,共唱“中國好聲音”,是增進對彼此了解和認識的很好途徑。近年推動兩岸青年交流是兩岸輿論的焦點議題。青年是民族的未來,也是兩岸關係的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民族的復興有賴兩岸青年人參與和努力。各界都應積極促進兩岸青年交流和溝通,讓更多臺灣新生代了解大陸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發展,從而增強對祖國的認同感。

  據統計,臺灣民眾未去過大陸的比例佔50%以上,其中年輕人去過大陸的比例不高,顯示島內年輕人對大陸現狀發展缺乏真實、客觀的認知,從而容易誤信謠言,從而對大陸産生誤解和偏見。而且臺灣這一代年輕人過去十多年正處於中小學的學習階段,是形塑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但那段時間也正好是李登輝、陳水扁等“臺獨”分子大搞“去中國化”的高峰期,這不可避免地影響了臺灣青少年對祖國的認同。至今臺灣學校教材還殘留“臺獨”餘毒,嚴重扭曲了青年學生的歷史觀,以致臺當局今年修改中學教材裏美化日本侵略罪行、“去中國化”的詞彙時竟遭到部分學生的強烈反對。這固然是因為民進黨政客在一旁煽風點火,但也反映了島內一些青少年遭“臺獨”教材洗腦而不能自拔。可見,如何讓臺灣青年正確認識大陸現狀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意義,對大陸來説是一個嚴峻的課題。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月初在“習馬會”中特別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基在基層,希望要對兩岸青年在學習、就業、創業、交流上提供更多的機遇,創造更好的條件,使兩岸基層民眾,尤其是青年一代成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民族振興的重要力量。今年5月習近平會面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也強調,我們要更多關注兩岸青年成長,為他們提供更多機會和舞臺,讓他們多交流多交心,成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夥伴。這充分展現了大陸方面對兩岸基層民眾和青年朋友的真誠關愛和殷切期望。迄今大陸已出臺了臺灣高中畢業生免筆試入學、臺灣學生與大陸學生同等收費、設立臺灣學生獎學金、將在大陸學習的臺灣學生納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範圍等政策。在就業方面,陸續向臺灣居民開放了37類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設立了12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為兩岸青年成才成長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支援。

  隨著兩岸關係日益緊密,兩岸青年交流的途徑也趨向多元化,各種交流活動如雨後春筍不斷涌現。這將有助於臺灣青年群體正確了解大陸社會的發展,能客觀分辨各種謠言,不再被“臺獨”分子誤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