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北大臺生:如何給予兩岸青年創客創業起步環境?

2015年11月03日 08:5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1日刊載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王裕慶的文章,以青年創業為出發點,探討目前如何為兩岸青年創客創業創造更良好的起步環境。作者認為,青年創客非常需要比創業孵化器還要適合初級創業的機構,同時建議應該讓兩岸青年人都可以有機會參加許多青年創業俱樂部,隨時得到創業協助與訊息諮詢。第三,臺港澳創客都應該不僅需要融入大陸,還需要有“立足大陸,放眼世界”的宏觀眼界來佈局自己的事業。

  文章摘編如下:

  青年人是國家的未來! 對於青年人創業來説,難道不是我們祖國未來産業發展的希望嗎? 在現今大陸政府支援青年人創業的時代裏,不論是對於大陸年輕人還是臺灣年輕人都有不少支援他們創業的政策,正如9月27日筆者出席了由臺盟主辦的“大江論壇”,而且在“臺灣青年發展論壇”的會議上,了解到不少關於大陸對於臺灣創客的優惠政策,並也從許多成功的創客中得到不少關於他們創業中經歷的寶貴經驗。不過在這次會議裏,筆者也觀察到大陸對於創業政策的倡導上,還需要做更細膩的協助工作。

  以下是筆者觀察後的建議,希望分享給大家思考。

  首先,筆者觀察到想創業的兩岸青年人,很多都沒有完善的商業經驗知識,有時創業熱情比實際了解還來的多,因而他們雖然有創業想法,但在實際行動上卻不敢做。因為他們的確很需要組織建立比現有創業孵化器計劃,還適合初級創青的機構,來專門“手把手”培訓創業,以減少青年創客失敗風險。尤其是對於想創業的青年人非常擔憂的商業註冊、資本尋找與産業商機了解方面,能運用在高校舉辦小型産業研討會的方式,來一條龍協助創客,使得他們有了條“創業訊息高速公路”,得到創業信心不再害怕。同樣,對於港澳臺青年創客,也應組織一個“港澳臺創業中心”來協助他們聯繫和了解任何相關大陸創業部門與政策,以便讓一般沒有經驗的臺港澳青年創客,得到快速合理的協助。當然也可以與其他創業組織合作舉辦兩岸青年創客的小型産業研討會,讓大家都可以互聯互通的得到自己需要的創業資源(不論是人力或是資金結合)。

  其次,建議應該讓學生自己組織一個類似青年社團的“兩岸青年創業商會”,讓兩岸青年人都可以有機會參加許多青年創業俱樂部,而且也可以善用網際網路+的搜尋方式與年輕人熱愛的社交群,讓青年人可以隨時得到創業協助與訊息諮詢。這些社交群就包括我們兩岸學子熟悉的微信、Line和臉書的群與粉絲團了。還有除了商會與社交網路的創業幫助外,在查詢商業證照、資金補助與貸款進度等消息方面,也可以通過建立一個類似創業百度版本的“中國青年創業網”來快速自助查詢(就如我們現在可以用百度查詢快遞進度一樣便利),而且在這個網站中也可以時刻讓青年創客直接找到P2P和其他展覽與重大法規和政策消息,讓青年創客方便的使用網站如同創業版的“百度”,減輕查詢消息不靈通的麻煩。

  最後,筆者發現大陸企業應該多鼓勵與臺灣創客合作,讓他們可以伴隨大陸“一帶一路”的政策,得到中國大陸以外“一帶一路”的沿線國的生意機會。 在現今“一帶一路”政策發展如火如荼的時刻,真心覺得臺港澳創客都應該不僅需要融入大陸,還需要有“立足大陸,放眼世界”的宏觀眼界來佈局自己的事業。同樣的大陸企業也應開放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的發展機會,來讓臺灣有心耕耘事業的創客加入其“一帶一路”産業大餅裏,使得臺灣同胞的專長都可以伴隨大陸企業的火車頭,得到屬於“中國夢”的實現。雖然很多大陸同胞認為臺灣人民只是愛小確幸的經濟發展,但小確幸的經濟發展何嘗不是實現“中國夢”的方式?只要臺灣創客願意奮鬥參與完成“一帶一路”的建設機會,哪怕只是在沿線國開個咖啡館有個小確幸都是“中國夢”的代表。因此,大陸企業給予願意奮鬥的臺灣創客發展機會,就是兩岸同胞攜手合作完成“中國夢”的開始。

  總之,除了積極鼓勵兩岸青年人創業外,應留意兩岸青年創客心裏需要的實際問題與給予必要有效的協助。並且更應讓創業政策變成群眾路線化,使得每個青年創客更容易取得創業需要的資源。這樣就可以讓兩岸青年創客能從創業的第一步,得到比外國創客更服務到家的合理起步點。(王裕慶,作者係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臺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