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繼續用”皇民史觀”課綱是臺灣人的悲哀

2015年09月01日 10: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大公報》8月29日刊載評論,持續探討李登輝“媚日”言論的惡劣影響。評論指出,比批李登輝更急迫的,是糾正教育領域中課綱存在的“皇民史觀”和“去中國化”的用詞,否則臺灣青少年繼續受錯誤史觀的荼毒,長大後便會步李登輝的後塵。

  評論摘編如下:

  李登輝公然否認臺灣同胞反抗日本侵略和殖民統治的史實,最近在兩岸引起眾怒,尤其島內各界對李登輝的媚日言論口誅筆伐,批評聲浪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可見,臺灣主流民意不僅不認同李登輝的謬論,更鄙夷其認賊作父、數典忘祖的醜惡嘴臉。這讓人感到欣慰,起碼證明臺灣許多人還是具有正確的歷史觀。但比批李登輝更急迫的,是糾正教育領域中課綱存在的“皇民史觀”和“去中國化”的用詞,否則臺灣青少年繼續受錯誤史觀的荼毒,長大後便會步李登輝的後塵。

  數月來課綱爭議在島內鬧得沸沸颺颺。事件源於國民黨當局去年開始調整高中歷史課綱中的部分用語,修改“臺獨”分子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滲透在課綱中的“去中國化”和歌頌日本殖民的錯誤史觀。例如,把“中國”改為“中國大陸”;把“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把“日本帝國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改為“日本帝國大東亞共榮圈的侵略構想”;對慰安婦的描述增加“被迫”二字等。但民進黨和一些學生卻以“馬政府沒有公佈微調課綱會議的發言紀錄及成員名單,是黑箱作業”為由發起“反課綱”運動,一名“反課綱”學生甚至自殺“明志”。

  在民進黨的施壓之下,臺灣“教育部”最後只好同意新舊課綱並行,各校可自行選擇課本,但在全臺22個縣市中,民進黨執政的13個縣市已決定不用國民黨當局修改過的新課綱,換言之,臺灣大多數學生依然接受“皇民史觀”教育,這將會令他們的歷史觀和價值觀發生錯亂:一方面社會輿論鞭撻李登輝否認臺灣抗日及曾淪為日本殖民統治的言論,另一方面學生在課堂上卻學習“皇民史觀”。到底孰是孰非,青少年學生恐怕難以分辨。

  參與反課綱運動的人除了“獨派”、政客,還有不少學生。這正正是過去20年李登輝、陳水扁推動“臺獨”教育的惡果。1997年由李登輝主導的編寫《認識臺灣》教科書,除了極力加大“去中國化”力度外,還大力鼓吹日本殖民統治的“輝煌成就”,美化日本。而當民進黨陳水扁上臺後,直接把日本“投降”説成“終戰”,把慰安婦稱為“臺灣女性的光榮”,把“光復節”改為“蒙難日”,把“日據”稱為“日治”等。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會漸漸接受這種顛倒黑白的錯誤史觀。

  民進黨籍學者郭正亮撰文指出,臺灣社會若繼續縱容李登輝“親日史觀”橫行無阻,將是臺灣人的真正悲哀。其實,臺灣社會若繼續使用“皇民史觀”課綱,也是臺灣人的悲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