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港媒:臺灣課綱爭議本質是“統獨之爭”

2015年07月27日 08:0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馬當局要清除舊高中課綱裏的“皇民史觀”以及“臺獨”內容,但卻遭到一些高中學生以“黑箱作業”為藉口而強烈反對,近日島內學生“反課綱運動”愈演愈烈,香港《大公報》25日發表評論指出,臺灣的課綱爭議本質是“統獨之爭”。民進黨把政治魔掌伸向校園,是其推行“文化臺獨”的伎倆,這次甚至把學生推到臺面上,以博取社會同情,更顯其卑鄙用心。

  評論摘編如下:

  島內“反課綱運動”越演越烈。反課綱分子的抗議活動從遊行示威,發展到向臺當局“教育部”潑油漆、多人硬闖“國教署”擠壞鐵門、翻墻噴漆,其行動已趨於暴力化,有人稱之為“高中生版太陽花學運”。此次風波源於馬當局要清除舊高中課綱裏的“皇民史觀”以及“臺獨”內容,但卻遭到一些高中學生以“黑箱作業”為藉口而強烈反對。民進黨則在一旁搖旗吶喊,為反課綱的學生助威,甚至提供資源。民進黨早就揚言要把“反課綱”作為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首波攻勢,所以不遺餘力出錢出力,只可憐一些學生中了民進黨的“獨”、掉進了“臺獨”陷阱,成為民進黨的政治打手而懵然不知。

  臺灣是一個多元社會,但多元不等於沒有是非。馬當局清除高中課綱中“去中國化”的內容是撥亂反正之舉,還原歷史真實。過去李登輝、陳水扁等“臺獨”分子執政時,為了推行“臺獨”主張,在教科書滲入不少“臺獨”內容,甚至為了切斷兩岸歷史聯結,不惜淡化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例如,1997年島內推出的《認識臺灣》新課程,就視臺灣史為“國史”,中國史非本國史,而且不再稱“日據”,而稱“日治”,並在行文中充滿肯定與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的用語,例如,去掉“殖民”二字。2007年民進黨當局硬將教科書中的“中國大陸”改為“中國”、“光復”改為“戰後”、“兩岸”改為“兩國”,不稱“國父孫中山”而直接稱“孫中山”。李、扁之流歪曲歷史,向青少年灌輸“獨”藥,島內輿論紛紛支援馬當局清除課綱中的“獨”瘤。

  反課綱學生稱“學生不是白癡”,既然如此,那就要好好想想為何馬當局把“中國”改為“中國大陸”、把“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把“日本帝國‘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改為“‘大東亞共榮圈’的侵略構想”?目前根據島內法律,兩岸同屬一個國家,若僅稱“中國”,無異於兩岸視為“兩個國家”。至於日本侵略中國,更是鐵一般的事實。1945年7月26日由中、美、英三國聯合發表的《波茨坦公告》已確定了日本的侵略罪行。如今被侵略者竟要替侵略者“辯護”,豈不是荒謬?當年多少臺灣同胞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而拋頭顱、灑熱血,如今臺灣一些青少年以及民進黨政客竟要“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如何對得起九泉之下的抗日英烈?

  臺灣的課綱爭議本質是“統獨之爭”。民進黨把政治魔掌伸向校園,是其推行“文化臺獨”的伎倆,這次甚至把學生推到臺面上,以博取社會同情,更顯其卑鄙用心。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