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韓國的仇恨政治vs.臺灣的清算文化

2015年06月02日 08:3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1日社論指出,韓國憲法規定總統只能當一任5年、不得連任,因此,新上任的總統不知是為了立威或要讓人民有感,總喜歡找前朝執政者開刀,就連同黨同志也難倖免。韓國新任總統常常越過傳統的官僚體制,在青瓦臺成立自己想要的委員會,佈下大量親信,以確保自己的意志能徹底執行。這種“大總統”的制度設計,讓每個總統都覺得自己是萬能,所講的話就是真理,能清算前朝就是政績。

  正因如此,韓國政治民主化後,在當權者不相信前朝、不信任司法、不放心官僚的心理下,不斷將“行政權”擴大為“司法偵查權”,不斷任命家臣越俎代庖替代司法來清算前朝。在這種氛圍下,無怪乎每任韓國總統下臺的命運,不是身陷弊案醜聞,就是鋃鐺入獄,甚至是以死明志。

  西方民主體制強調“責任政治”,但也重視政策的延續與體制之健全;但到了韓國,卻變成以“個人”為中心的清算文化。韓國新執政者上臺後,幾乎每次都要改變黨名,以彰顯自己是重新開始,而這種“斷代式”的仇恨政治,形成韓國特有的“親信資本主義”,使政策缺乏延續性,也陷入無止盡的政治輪迴。韓國的經濟,也在這樣的惡性輪迴中蹉跎。

  把視角拉回臺灣,這種“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清算風氣,最近也在臺灣蔓延。例如,桃園市長鄭文燦對桃園航空城的態度一變再變,先説要廢,又喊停建,再説要辦公聽會;臺中市長林佳龍一上任就放話要廢BRT,後來又改成“優化公車專用道”,隨即再停建臺灣塔;臺北市長柯文哲更是每天追打大巨蛋、松煙、美河市等五大“弊案”,動輒要求停工或揚言移送前朝官員。然而,他們口中所謂的“弊案”,多半隻是基於黨派差異的政治審判,既缺乏足夠的法律證據,甚至連嚴謹的行政調查都談不上,卻僅憑著選舉勝負的民氣即草率發出指控。

  觀察這些綠營縣市長的清算邏輯,大約具有三項特性。首先,他們都故意忽視“法治”或“依法行政”的原則,只要“傳聞”或“直覺”不合常理,便認定是官商勾結,並咬死為弊案。至於過去政府與廠商之間的談判合約,究竟有多少法律約定必須遵守,雙方的權利義務如何,則完全不加理會。柯文哲僅以大巨蛋的“零權利金”即認定馬英九“圖利”遠雄,除了是對大巨蛋案的來龍去脈毫無了解,也正顯示他對BOT的精神一無所知。

  其次,這些綠營或親綠縣市長並不信任行政官僚,常常自設體制外的機構,或以家臣親信取代體制官員。柯文哲越過政風處成立“廉政委員會”,寧可聽信市政顧問及小秘之言,卻不相信自己任命之副市長及法務局長,林佳龍成立“BRT體檢小組”,都是“家臣”取代“專家”、“家法”淩越“司法”的例子。這些作法,除了造成決策的錯亂,也可能陷入誤判卻無人負責的泥沼。

  第三,他們玩弄制度,也玩弄人性,卻不惜犧牲市政的延續與進步。柯文哲等人的手法,往往是先設定打擊目標再操作部署,而不是根據週密的專業分析作為準據。他們選擇性地泄漏消息給特定名嘴,假藉輿論製造氛圍,再利用輿論審判來塑造行政審判。如此工於心計,就算成功,也只是滿足市長個人“打擊對手”之快,對市政建設的推進其實毫無助益。

  柯文哲自稱,過去在臺大醫院曾遭行政、立法、司法等五權迫害;遺憾的是,他自己當上市長卻如法炮製,把行政權膨脹為立法權及司法權,把市長當成判官,把廉委會當成檢調機關。正由於他的意識形態還停留在威權年代,他的權力施展便只有清算;正由於他的眼睛還盯著前朝,他的市政治理即難看到嶄新視野。

  過去,韓國前執政黨一直把對樸正熙的仇恨發泄在樸槿惠身上,但兩年前樸槿惠上臺後,她學習放下了仇恨,不再使用仇恨式的語言,也不對前朝進行政治清算,讓韓國逐漸擺脫“仇恨政治”的宿命。反觀臺灣,去年“九合一”選舉後興起的清算浪潮,逐漸有走火入魔之勢,不僅不利法治的建立,也不利於地方建設的延續。事實上,只要認真落實民主和法治,就能讓弊案水落石出;至於另有他圖的清算伎倆,終只會落入庸人自擾之境。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