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寧當美日馬前卒 遲早要撞墻

2015年05月04日 10:1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4日發表評論指出,東亞戰略結構在中國大陸崛起後已經改變,但綠營至今仍未改變冷戰思維,甚至呼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美國國會演説時所強調的“對抗主義”,主張臺灣應與美日站在同一邊,爭取成為“圍堵中國戰略前沿”角色。這種主張忽略了全球和平競爭、中美和戰兩手策略的大趨勢,而且兩岸和平發展已經成為臺灣的主流民意,也符合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關鍵利益。企圖抱緊美日對抗大陸,天真的以為美國會出兵為“臺獨”作戰,這將讓臺灣陷入萬劫不復災難,誠屬不智。

  美國拉攏日本,鼓勵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使其軍隊活動範圍擴至全球、太空及網路空間,並在新版《美日防衛合作指針》建立“無縫接軌”合作機制;同時,要求韓國、菲律賓、泰國、澳洲納入亞太“三聯防架構”,並強化與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以及印尼的軍事合作。但另一方面,美國頻密與中國展開軍事交流實質磋商,為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鋪路。顯示美國的兩手策略趨向細緻靈活。

  多數亞太國家傾向採取平衡策略,不願意在美中兩強間選邊,保持靈活彈性並趨吉避兇。也認為對美國面對的最大危險,不是來自崛起的中國,而是美國自身運轉失靈及外交領導力衰退,導致面對世界的風險。

  臺灣面對美中日在亞太地區的戰略競爭,已逐漸鎖入“安全兩難”新情勢;同時,朝鮮半島、東海釣魚島,以及南海島嶼主權爭議地區,頻頻出現多國對峙複雜局面,必須要有高度的警覺及正確的戰略趨勢判斷,並靈活務實調整戰略思維,以避免成為美中日競逐惡化的受害者。

  1996年臺海陷入戰爭危機。美國立即派出兩支航母戰鬥群到臺灣附近海域,時隔20年,大陸海空軍如今已常態性穿越第一島鏈,戰略核打擊能力也大幅強化,大陸針對美國的戰略威懾能力已非吳下阿蒙了,臺灣不能再企圖靠美國保護來與中國大陸對抗。

  文章認為,臺灣正確的戰略回應,是調整安全戰略中的政策內涵,及軍事戰略規劃與準備,從長期以大陸為唯一假想敵,轉變成以有效處理專屬經濟海域(EEZ)範圍內,包括陸地、空中、海上、水下,以及網路和電磁頻譜的重大威脅、危機或災難,並歡迎亞太國家共同參與安全合作,進而營造兩岸和平發展正能量,逐步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促進臺灣成為西太平洋地區和平穩定的貢獻者。

  臺灣何必送到府成為美日的戰略棋子,參與中國大陸的和平發展,等於是為2300萬人打開寬廣的機會之窗。另一方面,若中國大陸仍是專制又對臺灣不友好,臺灣就是每年把大部分的收入都用在建軍與軍購上,恐怕也難以保障安全。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