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炫耀與怨憎:阿帕奇割開的傷口

2015年04月10日 16:0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10日發表社論説,阿帕奇事件沸沸颺颺至今,網路媒體扮演了“天使”與“魔鬼”兩種角色。由於李蒨蓉在臉書的高調自曝,引發反彈,於是,讓臺軍中紀律渙散、特權橫行的真相逐一被揭發,從而促使臺當局採取大規模整飭行動,這是它正向的一面。但在眾聲喧嘩下,人們仇軍、仇富、肉搜的情緒不斷被煽高炒熱,許多不相干的民眾憤怒怨憎無法自抑,社會裂痕隨之擴大,這是它可怕的一面。

  整起阿帕奇事件,從公的角度看,是“軍紀”鬆弛渙散,讓人不安;從私的角度看,則是少數特權者“炫耀”成性,令人反感。其中,影響社會觀感更深的,可能是後者。試想,如果李蒨蓉最初不是那麼一副倨傲的姿態,外界對此事也不會一路撻伐;而就事論事,把一個藝人當成終極敵人而四面起底地追殺,恐怕也不是社會對此事的最佳反省。當軍中的懲處與調查即將告一段落,人們又從這件事學到了什麼?

  像“臉書”這樣的社群網站,本來是朋友圈交流感情、交換訊息的友誼平臺;然而,當網路四通八達到一個地步,再加上使用者喜歡“暴露”、“炫耀”到一個極致,它就可能變成一個沒有隱私、藏不住秘密的玻璃屋。這點,是所有網路使用者必須警惕的事。在阿帕奇事件中,要説拍到儀錶板就可能涉及泄漏“軍機”,未免有些言過其實;真正的問題在於,重要的軍事武器為何任意開放給那些缺乏素養、也缺乏敬意的人參觀,卻又不加規範,這才是最滋反感之處。

  當“公平正義”逐漸成為近年社會運動的基調,這次阿帕奇“貴婦團”的光鮮登場,再次嚴重刺痛了民眾的心。在參訪隊伍中,除了貴婦、董娘及兒童,還有五名傭人隨行,這是什麼景象?在檢方傳訊的過程中,媒體報導的,則儘是這些貴婦身上的名牌衣物、皮包,和它們令人咋舌的價格。這些場景描述,雖未免流於表相,卻已足以勾起“朱門酒肉臭”的聯想,增添民眾對她們的敵視。在這種氛圍下,藝人小S一句“不是背便宜包包的人就更有禮貌”,無異在傷口上再次撒鹽,無助於幫李蒨蓉緩頰,反而引發更多反富議論。

  不可諱言,臺灣社會對於富人一直具有奇特的雙重情結:許多人平時崇富、媚富,渴欲模倣與攀結;然而,在某種情境的作用下,同樣的心理卻可以立刻被催化成為仇富、反富,這是很吊詭的心態。與此相對的現象,則是網路和社群媒體的普及,讓個人的意見表達隨時可以變成大眾媒體擷取和報導的訊息;在你來我往的對話中,激烈言詞受到誇大、散播或扭曲的機會也隨之提高。這些,都是以往大眾媒體謹慎過濾及小心查證下,較少發生的事。當“個人即媒體”的時代已經無可遁逃,名人或一般使用者要避免自己的網路言論肇禍,便只能自我約束及克制,認清網路絕對不是一個可以任意吹噓、詆毀或大放厥詞的地方。

  社群網路中有一個甜美的關鍵詞──分享,不斷誘使人們把自己的意見、隱私、照片放上去,和朋友共用。然而,“分享”也是一個充滿危險與變數的陷阱;因為,透過善意或惡意的輾轉傳播,你的隱私和情緒可能變成別人餐桌上公開的談資,甚至一夕成為大眾媒體草率炒作的材料。分享的結果,極可能變成“分”而不“享”,就像李蒨蓉的高調炫耀,留給別人的只是怨怒,留給自己和朋友的也只剩下傷害和懲罰。

  當專家喊出“世界是平的”的時候,其實人們很快就發現,“社會是不平的”才是更真實的問題。同樣的,在大家歌頌“網路是自由的”之際,使用者也必須意識到網路的自由同樣需要節制與管理,否則你的自由很容易遇上反挫與對抗。原因很簡單:一個無法與人分享的世界,其實就是一個莫大的深淵。

  阿帕奇事件揭露的不只是臺灣軍紀的膿瘡,它也割開了臺灣社會階層分化的傷口。事實上,要降低社會的仇富心理,最有效的辦法,是有錢人降低自己外在的財富裝扮,不要把金錢貼在臉上,改用內在氣質來美化自己。李蒨蓉曾誇稱,臉書就是用來炫耀的地方;現在,她應該知道,人間沒那麼簡單。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