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誠實看兩岸關係:不應輕言後退

2015年01月26日 15: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24日刊登署名楊艾俐的專欄文章説,前幾天,翻閱臺北論壇董事長蘇起寫的《兩岸波濤20年紀實》,講述他從事兩岸關係工作20餘年的經歷,最令人感嘆的是書裏所説,在1980年代,“兩岸關係”是個全新的概念,如今天講“大數據”一樣,讓人驚目咋舌。當時兩岸只有對立(漢賊不兩立),沒有關係。今天看到兩岸交流進展頻繁,令人感覺這是值得珍惜的關係,不應該輕言後退。

  臺灣和大陸經過多少談判,多少折中,多少妥協,才能達到今天這種地步,2008年7月4日臺灣兩岸直航以前,是零班機直航,現在每天幾乎都有100班,而且新航線不斷開增,讓來往者便利很多。6年多前,陸客赴臺只有少數,2008年擴大開放大陸觀光客赴臺,使臺灣觀光收入金額在6年間增長一倍。

  文章説,兩岸從“沒有關係”到“有關係”,更臻至密不可分的關係,其中經過當局及民間多少努力,解決多少難題,例如在1990年代李登輝派遣密使30多次,才達成第一次的汪辜會談,ECFA的構想就起於此會。但李登輝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的演講及其後的兩國論、民進黨執政時代兩岸關係顛顛簸簸,使臺灣錯失參與中國發展機遇。兩岸關係如瓷器,呵護不易,摔碎卻很容易。

  大多數臺灣民眾主張維持現狀,維持現狀的前提,必須互相了解,更賴兩岸領導人及人民的克制與忍耐,臺灣這些年沒有遽爾宣佈獨立,中國這些年也沒有遽爾武攻臺灣,其實雙方都在珍惜這得之不易的關係。

  專欄指出:平心而論,中國大陸對臺灣也有耐心。大陸人幾乎99%都認同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作者曾在汕頭大學教授新聞寫作,有一次在課堂舉行時事測驗,第一題是列舉上星期發生的3件國內大事,居然90%學生都回答“馬英九連任國民黨主席”,顯然“臺灣事是國內事”是大陸人的共識,他們從小讀教科書,看電視報紙都如是説,觀念早已根深蒂固。很多學生和作者聊天時,談到“周傑倫、蔡琴”都説是國內歌星。

  臺灣在2009年開始談判與大陸ECFA,的確中國大陸讓利給臺灣甚多。中國政府也遭遇壓力,與在臺灣很多人被戴上“親中賣臺”相同,在大陸也有很多人被冠上“親臺賣中”的大帽子。而中國大陸最在意的是臺灣是否繼續承認“九二共識”,這個從20餘年前發展的原則,是兩岸好不容易形成的共識,將來臺灣不管哪個黨執政,要破壞它,重新再談,必定曠費時日,對臺灣想要維持現狀的群體,不一定有利。

  專欄指出:臺灣對自身定位的反應會牽涉中國民族主義的底層神經,只要上天涯社區的網站,就可見一般人對統一台灣的態度。而臺灣更要以開放心胸,理智態度表達對兩岸關係的珍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