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建立食安機制也不失為馬英九的歷史定位

2014年11月03日 09: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指出,政治人物的歷史定位,不只是看他的言行舉止,更看他傳世的遺風余思。因此,每位領導人在追求歷史地位時,最在意的就是後人對他執政的總評價,馬英九也不例外。政治家言行必須通過社會共同的檢驗,才會名留青史。馬起意要在第二任期思考“歷史地位”問題,究竟要的是政治家或是政客的定位?

  評論認為,第二任期的領導人通常在遇到政策瓶頸或社會的反彈時,動輒得咎的政策,執政團隊被逼得無所適從,最終喪失應變能力,從而導致領導人的失敗。疲憊、自信與傲慢,讓領導人及其幕僚在決策上開始犯錯。正是由於馬英九的信心危機,使其領導的團隊陷入麻煩,且無法跳脫權力的迷宮。

  文章評價,執政6年,馬英九在內政方面貶多於褒,社會對其施政滿是猶豫反覆、顛三倒四、黑箱決策的負面印象。不只有“眾叛親離”的評價,甚至英國《經濟學人》一度以Bumbler影射其人格特質。這説明瞭一個事實,除非2016年之前,臺灣的經濟真能見到“隧道外的亮光”,否則,很難在經濟上得到人民的掌聲。

  評論説,在推動改革受挫,付出政治代價後,政治上的定位,唯一可以思考的就是兩岸關係。通過ECFA的簽署,導入兩岸經貿往來的正常化,在經濟關係穩定發展後,兩岸關係漸次進入“深水區”。

  評論指出,距離“九合一”選舉不到30天,國民黨的選情本來就不樂觀,早失去政治光環,民調低迷不見起色的馬英九,仍以黨主席之名四處奔波助選,試圖拉抬選情。這波食安風暴,如果不能有效控管,國民黨可能會輸得更慘,甚至危及所要追求的歷史定位。但如果能夠大破大立,成功建立食安機制,重塑臺灣美食王國,證明即使背著“無能”的罵名,終究還是能為臺灣做件對的事,能得到人民肯定。

  評論最後説,領導人要追求歷史定位,係乎其一念,卻牽動著臺灣的未來,並攸關這片土地的人民。馬英九應該追求的是,以公義圖謀臺灣的生存發展,心繫為生民立韆鞦之命的歷史定位。(陳清泉 作者為臺灣正修科大兼任助理教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