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灣任由民粹氾濫 後果將不堪設想

2014年05月04日 08: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反服貿後,臺灣接二連三爆發了多起警民激烈衝突事件,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由於最終總能逼迫當局讓步,對臺灣未來的政局發展樹立了最糟糕的榜樣,助長了示威者的氣焰,向臺灣社會傳達了一個“不良資訊”:不論是非對錯,只要人多聲大,只要反對到底,只要手段激烈,就能如願以償。如此只會令臺灣社會永無寧日,任由民粹氾濫,後果不堪設想。

  評論摘編如下:

  自反服貿運動打開民粹主義的“潘多拉魔盒”後,島內接二連三地爆發了多起警民激烈衝突事件,由於最終總能逼迫當局讓步,對臺灣未來的政局發展樹立了最糟糕的榜樣。上月反服貿人士佔領“立法院”、肆意破壞議場對象,“立法院”不僅未予追究,還答應“佔院者”先訂立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再審查兩岸服貿協議的要求。近日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絕食反核、反核團體非法佔領交通要道,馬當局只好宣佈封存第四核能發電廠。臺當局隨示威者“起舞”,政策搖擺不定、立場一再讓步,助長了示威者的氣焰,更向臺灣社會傳達了一個“不良資訊”:不論是非對錯,只要人多聲大,只要反對到底,只要手段激烈,就能如願以償。如此只會令臺灣社會永無寧日,也踐踏了臺灣一直以來引以為豪的民主和法治精神。

  當局固然要傾聽“民意”,但絕對不能讓所謂的“民意”牽著鼻子走。尤其在攸關臺灣經濟的重大專業議題方面,部分民眾可能由於資訊不足而産生誤判。最近有民調顯示,5成反核民眾不願承擔因“廢核”而導致的高電價。可見,相當一部分民眾並不了解廢除核電的結果,卻執意反核,才會産生自相矛盾的觀點。至於有人因擔心爆發核災而寧願交付高額電費,有學者指出,核能安全與否涉及專業知識,非一般民眾可以判斷。

  其實,廢核的後果並不僅僅是多交幾十元(新台幣,下同)、幾百元或者再高的電費這麼簡單。穩定的電力是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由於臺當局到目前仍未對廢核後島內能源供應有週詳的計劃和部署,如果其他三家核電廠不延長服務期,臺灣難逃缺電的命運。島內支柱産業之一的LED業者甚為憂慮。因此製造者必須要有穩定的電力,尤其LED産業是24小時運轉,電力不足或不穩定都可能阻礙臺灣經濟發展。半數反核者不願意接受高電價,恐怕更不願接受因廢核而導致臺灣經濟每況愈下了。可見,島內一些反核者在支援廢核時並未深思熟慮。

  不可否認,世界上有個別經濟體制訂了廢核目標,如德國計劃在2022年建成“非核家園”。不過,德國早有一套替代核電的能源政策,除了發展再生能源發電,也準備向歐洲鄰國買電,因為德國的電網和歐洲其他國家連結,缺電時可向外購電。但臺灣是獨立電網,無法假以外求,屆時倘若缺電,只能自求多福。

  不管是支援核電,還是廢除核電,都是臺灣民眾的選擇。但如果堅持廢核,則應該先制訂完善的替代方案後,才逐步實施,方能減少因廢除核電而帶給臺灣經濟建設的衝擊。而臺當局在傾聽“民意”的同時,更應引導民眾理性思考,否則任由民粹氾濫,後果不堪設想。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