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灣核四命途多舛 苦果誰來吞?

2014年04月23日 08:2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誰來吞下苦果?

  剛剛退去的反服貿學運,要求馬當局將服務貿易協議退還給大陸重簽。這一超越WTO待遇的協議對臺灣經濟十分有利,理盲的反服貿行為卻憑藉學運光環和虛妄的“保護臺灣”口號,讓臺當局束手無策。

  反核也有類似之處。這個訴求因為包含了臺灣人對美好家園的珍惜,對環保的追求,對平民的同情,而具備了某種不容置辯的“政治正確”屬性,讓專業討論變得難以置喙。去年反核大遊行,喊得最響的口號之一是“我是人,我反核”,言下之意就是不反不配自居人類。

  在臺北街頭,最時尚的咖啡廳都挂著“我反核”;洗頭小姐也和你聊有沒有在反核。去年的反核遊行中,幾乎所有演藝圈明星都搶著上鏡,政治人物更是借機博版面撈取資本。“現在要表達我是一個進步的、趕得上時代的流行分子,就是要反核。”臺北前副市長李永萍接受採訪時説。而她的老上司,臺北市長郝龍斌20日剛剛公開表達了反核立場。

  實際上,核四如果停建,除了2000多億元投資打了水漂,會不會再度引發外資出逃和股票下挫還在兩説,光是臺灣用電的問題也難以解決。臺灣目前的核用電佔總電量的15%—16%,原來的3個核電廠中,核一和核二將在未來的10年內分別除役。核四停建的話,意味著核一、核二可能延役,而老核電站的安全性能理論上遠落後於核四。如果老核電站不延役,那麼臺灣在很短的時間內,將面臨6%—10%的電力缺口。

  去年,臺當局調漲了臺灣多年沒動過的電價,引發空前民怨,馬英九支援率直線跌到歷史新低。而核四若停建,電價必然繼續上漲,屆時苦果,恐怕仍然得老百姓和執政者一起來吞。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