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發生史無前例的示威者強佔“立法院”事件,不僅轟動島內,更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目前示威者霸佔“立院”、癱瘓議事,看似佔上風,殊不知臺灣發展經濟的時機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消失在這些非理性的抗議活動中,而受害的終究是臺灣全體民眾。
評論摘編如下: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臺灣發生史無前例的示威者強佔“立法院”事件,不僅轟動島內,更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各界關注事件如何落幕的同時,對示威者以暴力蠻橫手段侵佔“立法”機構表示遺憾,並予以譴責。臺灣主流媒體不僅批評抗議民眾的違法行徑是臺灣民主之恥,活脫一場“民主鬧劇”,更痛斥煽動民眾佔據“立院”的在野民進黨是幕後黑手,教唆血氣方剛的青年學生摧毀民主程式和破壞公共秩序:臺灣《中國時報》社論指出,民進黨居然躲在幕後,鼓動學生站在第一線,讓他們以非民主、非理性的方式去踐踏立院尊嚴,去傷害執法人員,這個罪行,民進黨是無法回避的;臺灣《聯合報》評論擔憂,示威活動癱瘓議事,加劇社會對立氛圍,可能會影響遊客赴臺觀光的意願和降低外資投資臺灣的興趣,如此勢必拖垮臺灣經濟。
示威者佔據“立院”議場,聲稱有兩大理由:第一,不滿國民黨徑自宣佈把兩岸服貿協議直接交付“立院”院會表決;第二,認為兩岸服貿協議不利臺灣經濟。由此可見,示威者既不熟悉“立院”審議程式,也不解服貿協議的內容。根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規定,各委員會審查行政命令,應于院會交付審查後3個月內完成之;逾期未完成者,視為已審查;但有特殊情形者,得經“院會”同意後展延,展延以1次為限。兩岸早于去年6月簽署服貿協議,只因民進黨以“兩週一場公聽會”的“龜速”技術性延後了完成8場公聽會的時程,導致8個委員會直至上周才得以開始審查協議,但其間民進黨又強力杯葛審議工作,朝野立委一開會就打架,而協議交付“立院”委員會已超過3個月,國民黨“立院”黨團遂宣佈直接由“立院”院會表決,倘若通過,協議則生效。
示威者認為服貿協議不利臺灣經濟,其實是對協議存在諸多誤解。例如,坊間流傳協議將開放大陸勞工入島工作;大陸居民只要花20萬美元就可移民臺灣;陸資服務業入島,將會衝垮臺灣服務業。其實這些都是無稽之談。服貿協議既沒有開放大陸勞工赴臺,更沒有開放陸客移民。至於兩岸開放服務業市場會造成競爭,這乃是正常現象。目前島內也有來自各國的企業,為何懼怕陸資企業呢?其實臺灣社會應該對自己有信心。服務業佔島內GDP7成,顯示臺灣服務業的發展較成熟,有較強的競爭力。而大陸廣闊的市場可為島內業界提供擴充業務的機會,而陸資入島也可把臺灣服務業的“蛋糕”做大,兩岸共創雙贏,何樂而不為?
目前示威者霸佔“立院”、癱瘓議事,看似佔上風,殊不知臺灣發展經濟的時機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消失在這些非理性的抗議活動中,而受害的終究是臺灣全體民眾。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