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民進黨“獨”性依舊轉型路漫漫

2014年01月16日 08:4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民進黨“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獨”性依舊,凸現了其缺乏反省能力,只會增加島內選民對民進黨的不信任感。民進黨甩掉“臺獨”到底“難”在何處,值得深究。

  評論摘編如下:

  1998年民進黨人士郭正亮寫了一本名為《民進黨轉型之痛》的書,剖析了當時民進黨在兩岸路線轉型等方面面臨的種種困難。如今民進黨兩岸路線又再一次面臨“轉型之痛”:不徹底反省“臺獨”黨綱,難以重返執政舞臺;但如何調整不合時宜的主張,民進黨又束手無策。最近島內就有媒體指出,“甩掉‘臺獨’比推翻一個政權還難”。到底“難”在何處,值得深究。

  也許有人認為,既然島內輿論普遍認為,民進黨不放棄“臺獨”黨綱,難以重返執政舞臺,那為何民進黨還要一條路走到黑呢?這便是當局者迷了。民進黨內部對於是否應放棄“臺獨”黨綱出現嚴重的意見分歧。“臺獨”死忠派固然是誓死“捍衛臺獨神主牌”,因為隨著兩岸關係日益緊密,“臺獨”在島內的空間已越來越小,倘然再失去民進黨這塊最後的陣地,便無立足之地了。保守派雖然知道兩岸政策對選舉的重要性,但仍心存僥倖,企圖在不觸動“臺獨”根基的前提下略作修改,矇騙島內選民。而務實派對兩岸情勢較為了解,頭腦也比較清醒,深知民進黨在“臺獨”陰影的籠罩下已失去了發展的活力和能量,因而主張調整僵化的兩岸路線。然而,由於以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為代表的保守派掌握著民進黨的資源,再加上蘇貞昌希望在今年5月的黨主席選舉中連任,也極力拉攏“臺獨”死忠派。兩派合一,民進黨“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堅持“臺獨”路線,也就不足為怪了。

  從民進黨自1986年成立以來的發展歷程來看,“臺獨”已成為該黨的“黨魂”。這也是其與國民黨最大的區別。民進黨內就有“臺獨”分子説“若放棄‘臺獨黨綱’,民進黨就不是民進黨了”。所以,縱觀民進黨20多年來進行的幾次兩岸路線討論,“臺獨”神主牌都穩如泰山。第一次促進民進黨反省“臺獨”路線的是199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當時民進黨候選人以“臺獨”主張為競選主軸,結果只獲得兩成選票,創下民進黨建黨十年最低的選舉得票率。當時民進黨“新生代”雖然把矛頭指向“臺獨基本教義派”,但依然支援“臺獨”路線,只是認為除了“臺獨”,黨內還應有其他目標和精神。1998年在時任民進黨主席許信良的主持下,民進黨舉行了“中國政策研討會”,但焦點只集中兩岸交流的策略方面,未觸及立場問題。1999年民進黨為了討好中間選民而制訂了“臺灣前途決議文”,但仍聲稱“臺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如今民進黨在連輸2008年和2012年兩次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又再面臨兩岸路線轉型的問題。不過,當下的兩岸形勢今非昔比。兩岸已進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階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兩岸議題更成為大選的焦點以及選民評估候選人執政能力的重要因素。民進黨若寄望在不“棄獨”的基礎上只在兩岸交流政策上作些文章,就能獲得島內主流民意及大陸方面的信任,根本就是癡心妄想。其“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獨”性依舊,凸現了民進黨缺乏反省能力,只會增加島內選民對民進黨的不信任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