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新一輪改革給兩岸帶來新的機遇與商機

2013年11月14日 08:4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日前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制訂了改革目標、改革路徑、改革領域,並提出到2020年要使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大陸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序幕已經拉開,必將給兩岸及世界帶來新的機遇和商機。臺灣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應借助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的東風,放手進行二次創業,實現更大的發展。

  評論摘編如下:

  日前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制訂了改革目標、改革路徑、改革領域,並提出到2020年要使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由於中國新一輪改革的範圍之大、力度之廣都是空前的,因而引起兩岸三地各界人士高度關注。

  尤其臺灣方面,“陸委會”昨天表示,臺灣相關部門會密切注意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的發展,而島內主流媒體也紛紛在顯眼位置刊登了三中全會的消息,併發表評論文章,剖析三中全會對臺灣經濟及兩岸關係的積極意義:《聯合報》認為,中共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任後“首次提出的政策目標和改革路線圖”,“對大陸今後的政局走向、經濟發展、區域平衡,甚至兩岸關係都有深遠影響”;《中國時報》社論指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宣告了未來10年中國發展的願景、目標與方法,展現中共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工商時報》社論呼籲臺灣各界應密切掌握大陸“深化經濟改革”的契機,對於三中全會推出的各種改革,臺灣絕對不能只作壁上觀,應該積極參與,為臺灣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創造機會。

  早在三中全會舉行之前,臺灣方面就已相當關注大陸新一輪的改革動向。月初在南京舉行的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三中全會也是兩岸商界巨頭討論的焦點議題。不少臺商認為,這30多年來,中共中央的每屆三中全會都會對兩岸經濟合作産生積極成果。1978年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路線,2003年第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化經濟改革的目標,使大陸的投資環境越來越靈活開放、政策環境越來越寬鬆,吸引越來越多的臺商登陸大展拳腳。

  第十八屆三中全會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當中的部分改革內容與臺灣方面密切相關,例如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完善金融體系市場、放寬投資準入等,將使習慣市場經濟模式的臺商在大陸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會。全會還提出,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作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這將為臺商創造更公正、更平等、更透明的營商環境。

  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成為兩岸關係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自1991年以來,大陸一直是臺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2002年以來一直是臺灣第一大出口市場。兩岸經貿關係如此密切,大陸改革的一舉一動,臺灣各界無不關注。尤其最近五年,兩會簽署了經濟框架合作協議等19項協議,兩岸關係呈現出過去60多年來前所未有的良好勢頭,各界人士都在思考把握歷史機遇,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建立兩岸共同市場。

  大陸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序幕已經拉開,必將給兩岸及世界帶來新的機遇和商機。與大陸只有一水之隔的臺灣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應借助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的東風,放手進行二次創業,實現更大的發展。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