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在野黨反服貿協議 嗅出意識形態味道

2013年07月16日 10:0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自兩岸兩會簽訂服務貿易協議後,在臺灣內部引發軒然大波,在野黨極盡杯葛手段。香港中評社今日發表署名劉性仁的專論文章,分析臺灣對於服貿協議反彈之原因,並指出應目光長遠看待兩岸服貿協議,期盼服貿協議能夠深化兩岸經貿發展。

  全文摘編如下:

  自兩岸兩會簽訂服務貿易協議後,在臺灣內部引發軒然大波,在野黨極盡杯葛手段,揚言血腥對抗,企圖重啟服貿協議,給馬當局下馬威。一個服貿協議,馬當局事實上一直都有和臺灣各産業代表、工會代表及臺商等溝通尋求意見,故除了與大眾溝通不足等程式外,關於服貿協議本身,實有探討的必要。 

  一個服貿協議,大陸可以自信地開放比80項更多,但因為要考量互惠,形成大陸欲開放,臺灣顯保守;倘若服貿協議最後被“立院”否決,恐怕非但對臺灣的信譽造成傷害,許多既成的成果也未必能夠在下一次重啟談判中得到。更令人憂心的是,一個服貿協議就帶來兩岸如此大的挑戰,服貿協議如何深化兩岸經貿發展?進而鞏固互信基礎?如何深化兩岸交流?增強兩岸經貿合作?服貿協議的成敗,成為觀察民共交流成果的重要指標,也引發兩岸利益衝突的導火線,故服貿協議的後續發展,對於兩岸關係未來走向,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對於服貿協議本身,我們必須思考馬當局為何對其有迫切性?因為自經合會起,兩岸經過十多次磋商,這非但對臺灣來説是無法等待的機會,亦是馬當局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對歷史及民眾負責的表現。關於服貿協議,其簽署的原則不外乎是以臺灣為主對民眾有利、爭取對臺灣産業最大利益與最小衝擊、不涉及證照承認之專業服務與市場開放、不涉及大陸勞工來臺或移民居留問題、在開放陸資來臺的基礎上逐步邁向自由化、維持現有臺灣對陸資來臺的管理機制等。這些原則,不乏保護主義的影子,都是站在臺灣本位與利基上出發;但儘管如此,對臺灣是利多於弊的情況下,在野黨等仍是強力反對、逢中必反。 

  臺灣許多民眾對於服貿協議內容不甚了解,在有心人士及媒體的引導下自然會充滿恐懼與憂慮,這是可以理解的,故馬當局應當窮盡一切方法使民眾了解安心。簽署前的説明不足,並不影響協議本身的內容品質,服貿協議無論就規範對象、適用範圍、主要規範、管理規範都有明確的規定;以合理客觀公正的方式,實施影響服貿協議措施,並提供客觀與公正的行政救濟;並且在程式及資訊透明上符合向民眾公開的標準,更避免不公平競爭之獨佔或聯合壟斷等商業行為,經過兩岸雙方同意,就服貿協議的市場開放項目展開協商,最後使協議的內容能被兩岸雙方接受。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