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民進黨兩岸路線調整壓力空前

2013年05月02日 08:1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上周,民進黨兩岸路線之爭呈現出一幅山頭林立的戰國亂象,綠營各派勢力紛紛發聲,從“反對一中”到“‘臺獨’已失去市場”,從主張民共交流到“兩岸政治對話不可避免”,各種意見水火不容。亂象表明,民進黨內部壓力正在高漲,有必要儘快決斷,拿出切實可行的兩岸政策。

  重量級人物各有積極表態

  4月29日,一幫深綠大佬在臺北集會,痛批主張民共交流的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禍害”民進黨。號召者民進黨前“立委”蔡同榮表示,謝長廷去年訪問北京,不是為民進黨重新執政打地基,而是讓民進黨大樓漏水,讓整個大樓崩塌。

  近段時間,深綠勢力因感受到存亡危機而變得格外活躍。謝長廷“登陸”是個指標性事件,意味著民進黨內實力雄厚的一派勢力公開遠離了“臺獨”。一些原本比謝“獨”派色彩更濃的人物,比如前臺南市長許添財也訪問了大陸,而前高雄縣長楊秋興更是直接投靠了藍營。

  實際上,其他民進黨重量級人物也各有讓“獨”派不快的表態。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重要幕僚姚人多近日引來“獨”派討伐,他公開表示,“‘臺獨’、‘建國’已失去主流市場”。姚人多是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他自稱仍是一個堅定的“獨”派,其他“獨”派如果只會對他叫罵,那麼民進黨2016年仍然會輸。

  民進黨的“南霸天”、高雄市長陳菊上周在高雄市政府年度兩岸工作小組會議上表示,高雄一貫以務實的態度與大陸交流,樂見並肯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兩岸人民密切交流互動。她説,來高雄的大陸游客、直航航班增多,對高雄的觀光業發展有很大幫助,政府也要繼續幫助農漁民把産品推銷到大陸。數據顯示,2012年共有153萬人次大陸游客住宿高雄。 

  民進黨黨主席蘇貞昌上周在一場演講中表示,民進黨始終認為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很重要,應彼此互惠、互利、互相尊重、多點了解。6月,蘇貞昌主導的“中國事務委員會”有望正式啟動,屆時,民進黨將會多一個兩岸政策討論的平臺。

  深綠和美國掣肘不可低估

  光看積極的一面,民進黨的兩岸路線似乎改變在即,但事情還有另一面。深綠勢力的頭面人物雖然都是些快要淡出舞臺的老人,但恰恰他們才代表了民進黨最核心的支援者。越是像蘇貞昌、蔡英文這種有實力衝擊2016年“大選”的人物,對深綠就越是在意,所以蘇蔡在説兩岸要交流的同時,從來不忘講“臺灣主權獨立”。

  外界解讀蔡英文幕僚放話“‘臺獨’沒市場”,是蔡欲借“兩岸論述”為自己重出江湖暖身。蔡英文本人對此的解釋則是,“每個人看法不同”,“臺灣早已獨立了17年”。這一“黑白講”手法,令人聯想起去年蘇係“立委”提案給大陸學生建保,蘇貞昌本人又出面定調這是“個人躁進行為”。

  美國也是影響民進黨決策的重要因素。謝長廷剛剛結束了訪美行程,他在美國坦率地説:“民進黨兩岸政策要獲得臺灣民眾和美國接受,也要讓中國大陸能夠忍受。”“美國接受”和“大陸忍受”,一針見血地點出民進黨的兩岸思維,把美國擺在比大陸更重要的位置。蘇貞昌6月也將訪美,外界分析,重要任務之一是爭取美國支援他的兩岸政策。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