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港媒:汪辜會談的現實意義與啟示

2013年04月25日 08:3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今年是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20週年,20年來大陸與臺灣發生了一系列重要變化。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汪辜會談”所蘊含的成功經驗及豐富內涵,不僅未被世人遺忘,反而成為滾滾歷史長河中永不褪色的亮點,對當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仍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評論摘編如下: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彈指一揮間,今年已是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20週年。雖然汪辜二老已駕鶴西去,雖然兩岸關係在這20年來經歷了跌蕩起伏,大陸和臺灣社會也發生了一系列重要變化,但“汪辜會談”所蘊含的成功經驗及豐富內涵,不僅未被世人遺忘,反而成為滾滾歷史長河中永不褪色的亮點,對當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仍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1993年4月27日至30日,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石上,時任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時任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舉行第一次“汪辜會談”,簽署了4項協議。這是海峽兩岸高層人士在長期隔絕之後的首度正式接觸,是兩岸走向和解的歷史性突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會談為兩岸開闢了一條制度化的溝通管道,建立了一套雙方均能接受的協商模式。2008年6月兩會恢復事務性協商以來簽署的ECFA、赴臺遊、直航等18項協議,其實是延續了汪辜二老的足跡。 

  近年兩岸關係破冰回暖,主要是建立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石之上,而催生“九二共識”的正是“汪辜會談”。由此也突顯了“汪辜會談”的前瞻性和大局觀念。在當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正正需要這種高瞻遠矚的政治目光和胸懷全局的戰略智慧。 

  隨著兩岸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兩岸進行政治協商乃是必然的趨勢,因為功能性的協商不可避免地要牽涉到政治議題,例如臺灣方面希望加入區域經濟整合,表面上是經濟問題,但因觸及“國際空間”問題,也涉及到兩岸關係定位。可見,兩岸若不能通過政治協商持續擴大共識並加強政治互信,兩岸的經濟合作始終會面臨著不穩定的制度環境。所以,兩岸必須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商簽和平協議,正式終止因內戰歷史所遺留的兩岸敵對狀態問題,有助於明確兩岸一中的法理關係,是反對“臺獨”分裂活動的必要措施,也是促進兩岸更進一步和解、擴大深化交流的必然要求,更是未來推動建構制度性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正因為和平協議將給海峽兩岸帶來長久持續的穩定環境,島內輿論幾乎一面倒呼籲臺當局應認真面對兩岸政治談判,不能再“以不變應萬變”。 

  然而,馬英九日前卻拋出“不知兩岸政治對話內容為何”的奇怪言論,顯然是沒有認清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缺乏政治遠見;另一方面屈服於島內泛綠陣營的壓力,不敢越雷池一步。當年臺灣方面頂著民進黨“聯共賣臺”的壓力,同意授權海基會與海協會協商談判簽署協議,並同意達成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如今兩岸關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國民黨當局所處的形勢較之當年更有利,由此更應把握歷史機遇,大膽實踐,勇於突破,不斷創新,推動兩岸關係繼續向前發展。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