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民進黨費力動員 遊行訴求難得共鳴

2013年01月08日 09:4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為了宣傳動員1月13日“火大”遊行費盡心力。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發表社評指出,動員人數多寡對遊行來説異常重要,若不是動員出現困難,又怎會避免人數不足而採用一支隊伍的遊行路線?在野黨有遊行動員群眾來督促執政黨施政的權利,師出有名就會發揮監督效果,否則會面臨費力動員的情況。民進黨如此費力動員,不正説明遊行訴求無法得到太多共鳴嗎?  

  社評摘編如下:

  民進黨為了宣傳1月13日的“火大”遊行,黨主席蘇貞昌日前特別上廣播節目,提出遊行的三大訴求為:換“內閣”救經濟;反媒體壟斷,要求駁回“壹週刊”、“蘋果日報”的交易案;召開“國是會議”,改革勞保、農保、軍公教退撫等退休制度。這樣的遊行訴求,看似合理,可是其中卻充滿值得商榷之處,更何況前後訴求不一,不知究竟真正的訴求為何? 

  猶記去年12月蘇貞昌提議要舉辦遊行的訴求,是馬當局改革步調錯亂,經濟衰敗、物價飛漲、民生痛苦,對壹傳媒交易案又遲不表態,其中召開“國是會議”並不在其訴求範圍內。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召開“國是會議”就成為該黨發動遊行3大的訴求之一。前後不一致的訴求,恐怕就不是單純為了表達訴求而已,否則應該在發動之初就已規劃好,而不是邊走邊修。 

  就因為訴求不明確,民進黨借前臺南縣長蘇煥智日前才會指出,對於當前的政經環境,民進黨提出具體政策主張,遠比搞火大遊行重要!現在只是講馬英九下臺,卻沒有具體主張,“遊行是要幹嘛?”並認為遊行走完後就不了了之,只是耗費能量,改革效果有限。在蘇煥智之前,其實已經有許多民進黨人士對遊行,表達過許多不同意見,只是未獲採納而已。 

  既然表達訴求不是主要目的,測試領導權威就成為檢驗遊行成果的重要指標之一,於是動員人數多寡就異常重要。為避免動員人數不足,造成兵分多路遊行的場面會太難看,民進黨遂一改過去採取兩路以上游行路線的方式,1月13日遊行規劃採取的是一支隊伍的遊行路線。 

  民進黨發言人林俊憲對此特別做出澄清表示,遊行當天僅安排一支隊伍純粹是申請路線考量,除了希望集中力量,也不願對臺北市交通造成太大影響;並強調,不管兵分幾路,群眾最後還是要到凱道舉行晚會,路線多寡並非重點。過去兵分多路時都不擔心對臺北市交通造成影響,為何現在不影響交通反而成為關切重點呢? 

  有論者指出,自2008年失去“執政權”以來,民進黨至少主辦過5次大遊行活動,每次都至少安排兩條以上路線同時進行,最後再集結會師以壯大聲勢。可見交通問題從來就不在民進黨考量遊行的變項。若不是擔心動員人力不足,又豈會如此? 

  此外,若不是動員出現困難,民進黨“立院黨團”又何必為了要凝聚火大氛圍、提高遊行能量,對該黨“立委”發動委員會動員令,要求每個委員會都能燒出議題,達到遍地烽火的目的。一場火大遊行辦得如此費力,代表老百姓不是那麼認同民進黨所提出的遊行訴求。君不見當初百萬人圍城要陳水扁下臺的場面,有任何人在下達動員令嗎? 

  由此可知,只要在野黨在遊行時提出合理的訴求,是能夠得到多數老百姓支援的,根本不需要求中南部“立委”每人的動員責任額是三輛遊覽車。既然仍要用遊覽車動員,又不採取集合便利性及不影響周邊交通的兵分多路方式,疏散人潮,不是擺明瞭就是為上街而上街,卻又擔心動員人數不足嗎? 

  在野黨當然有遊行動員群眾來督促執政黨施政的權利,只是要師出有名,就會發揮監督效果,否則就會面臨費力動員的情況。民進黨如此費力動員,不正説明遊行訴求無法得到太多共鳴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