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立委”利用學生“質詢”:三面皆輸

2012年12月06日 09:4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據臺灣媒體報道,學生在“立院”指責“教育部長”引發討論。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評論指出,“立法委員”濫用“質詢”職權,利用學生進行政治操作不適切,學生自我認識不清,言行態度不適切,角色錯亂,令人搖頭。“教育部”這次擦槍走火,後續“立法委員”的不專業與學生的不尊重,是一個三者皆輸的負面示範,也是現今教育品質惡化的縮影。

  全文摘編如下:

  學生痛罵“教育部長”,在臺灣教育史可説史上頭一遭。教育亂象,必有其因,筆者從教育的角度點出此事有三項不適切,提供關心臺灣教育發展人士省思。

  第一,“教育部”處理學生參與社運活動,態度做法不適切:“教育部”發文各大專院校,要求關心相關參與反媒體壟斷運動參與之大學生,此舉看似善意,卻被大學生與“立委”解讀成有向學生施壓。“教育部”與學生的良性溝通,是需加強改進的環節。

  重要的是,學習主體終究回歸學生本身,大學生本有學習的權利,其獨立思考與理性判斷的空間,“教育部”與社會需給予適當支援與肯定,期待“教育部”專業人員回歸教育核心價值;積極面來看,應適時導引學生在人生道路上,能學習正面人我互動,在參與社會關懷運動過程中,最終能做出對大眾真正有益的判斷與行動。

  第二,“立法委員”濫用“質詢”職權,利用學生進行政治操作不適切:“立法委員”,“教育部長”與學生各有本分,“立法委員”讓出自己的“質詢權”,給予列席學生不適切的發聲管道,放任學生挾勢咄咄逼人,甚至口不擇言,已失去“立委”負有的監督與社會教育責任,民眾也再次見識到不肖“立法委員”濫用職權的可怕。有良心的“立法委員”諸君,應即刻檢討現行“質詢”與列席人員機制,不辜負民眾選票的託付與期待。

  另外,部分“立法委員”長期的形象,或因言論免責權,或因個人特質,或因曝光與選票考慮,“質詢”臺的張牙舞爪,已教壞年輕學子有樣學樣,陳同學的辱罵表現,已是個社會警訊,“立委”諸公應即刻自我警惕,發揮好的身教言教影響力。

  第三,學生自我認識不清,言行態度不適切:大學時期應為廣博學習的好時機,為未來人生道路下根基的重要里程。然而,無論未來發展為何,人與自我間的尊重,是待人處事,也是邁向成功的基本。觀察陳同學與部長的互動,過於自我且盛氣淩人,得理卻不饒人,十分不適當。作為學生領袖,一言一行確沒有辦法得到大多數人的肯定與支援,很難作為正面表率。現代青年學子應好好自我提醒,努力去除不好的態度,學習得宜的言行。

  師不師,生不生,“立委”也未善盡其責,角色錯亂,令人搖頭。臺灣近年的教育亂象,已因過度消費泛自由的教育風氣而亂象叢出,學生管教權的完全鬆綁,教師的位階下放,政策又欠缺妥切時宜的因應做法,導致師生間的衝突不斷。“教育部”這次的擦槍走火,以至於後續“立法委員”的不專業與學生的不尊重,是一個三者皆輸的負面示範,也是現今教育品質惡化的縮影。

  教育為百年樹人之大業,如何將惡質的教育環境轉化成正面良善的方向,迫在眉睫。本次的事件應視做一次重要教材,需要相關教育專業人士的切實檢討與臺灣全體公民的重視,轉危機為契機,讓教育能實質正面提升向上。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