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朝野政黨都不能再回避對話協商

2012年11月19日 09:2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7日發表社論指出,不論未來朝野會以何種形式協商或對話,值此時刻,朝野政治領袖責無旁貸要為臺灣找出路,臺灣沒有更多時間可以浪費了。

  社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日前主動提議,針對當前嚴重的退休年金與財政危機召開重大政策討論會;擔任黨主席期間一再拒絕與執政黨溝通對話的她,第一次表明“願意襄讚棉薄”;蔡英文對朝野兩黨主席馬英九、蘇貞昌都形成了壓力,而馬英九辦公室昨天拋出政策諮詢會談作為回應,意思是雖不放棄與在野領袖對話的機會,但顯然馬英九不願接下蔡英文丟出重大政策討論會的球。  

  朝野對立經年,誠如蔡英文所言,“現在是回歸政策理性並跳脫黨派偏見,共同面對、解決問題的時候了。”不論未來朝野會以何種形式協商或對話,值此時刻,朝野政治領袖責無旁貸要為臺灣找出路。  

  蔡英文在民進黨主席任內,8次拒絕馬英九提出的朝野領袖對話,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之後迄今,她第一次提出建議,因為“臺灣財政危機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而設計不當的退休制度正在惡化這一切。”

  蘇貞昌當選民進黨主席時,馬英九曾經致電恭賀,但朝野之間的對話始終無法有效開展,遑論高峰協商。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10個月,馬當局面對諸多政策難題,施政績效難以彰顯,當局聲望持續探底;然而,蘇貞昌似乎同樣陷入了停頓狀態,對當前臺灣的危機不思不想,讓民進黨也無法扮演稱職的反對黨角色。朝野既有僵局未解,對臺灣困境又都提不出突圍方案,臺灣的希望與出路卡在瓶頸之間,動彈不得,難道要讓臺灣這盤棋進入死局狀態?如果蘇貞昌是個負責的在野黨主席,他應更積極扮演領導者的角色,而不只是張貼連署。  

  不論重大政策討論會、政策諮詢會談,或者朝野政黨學者專家都參與的全臺灣性會議,諸如“經發會”、“稅改會”、“司改會”……過去十數年來舉行亦不知凡幾,除前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當年召開會議後啟動修憲,促成最高民意機構全面改選等重大政治改革進程外,余對當局政策貢獻有限,常被譏為“大拜拜”;但即使是“大拜拜”,仍有其政治意義,因為這樣的會議體現朝野政黨都願意為臺灣奉獻心力;把臺灣利益、民眾利益擺在政黨利害之前,唯此才能塑型臺灣團結的內聚力,才能提供民眾在悶局之中猶懷願景而不失志的動力。  

  朝野政黨不論在最高民意機構如何抗爭,在這樣的大型會議中,進入嚴肅的討論議程,也得像學者專家看齊,拿出方案以文明的方式討論問題,尋求共識,即使最後未必能獲得完全共識,至少有機會獲致多數意見,朝野都能講道理,能找得到求同存異的最大空間;重大政策討論會或許短期不能實現,但朝野政黨都不能再回避對話協商,臺灣沒有更多時間可以浪費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