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親歷者還原 “九二共識”全過程

2012年11月12日 09:2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剛剛過去的週末,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組織兩岸專家學者,在京舉辦了一場紀念“九二共識”20週年學術研討會,“九二共識”的親歷者現場還原了當年共識的全過程,用事實證明“九二共識”的存在。此前,港澳臺三地也分別舉辦了“九二共識”20週年研討會和座談會,與會者的共識就是“九二共識”並非虛構,而且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堅實基礎。

  “九二共識”是歷史事實

  北京聯大臺研院名譽院長、時任海協會常務副會長的唐樹備回憶説,“九二共識”的緣起是,兩岸授權民間團體事務性協商開啟後,需要雙方有一個明確的政治共識。1992年10月底至12月初,通過兩岸主管機構的努力和香港會談期間,以及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的數次函電往來,兩岸最終形成了兩會關於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的共識,即“九二共識”。

  1992年時任臺灣海基會正副秘書長的邱進益和李慶平,在北京的研討會上也證實了唐樹備的説法。邱進益還提到,“九二共識”當年得到了時任“陸委會”副主委馬英九的大力協助。

  臺當局領導人馬英九11月9日出席島內紀念“九二共識”20週年學術研討會致詞時,以見證人的立場,向與會者詳述了“九二共識”的過程,他並多次強調,“九二共識”符合1992年8月1日臺灣“國統會”全體會議所提出的“一個中國”涵義。

  以上親歷者證實,“九二共識”的出現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白紙黑字,有函電往來,而且來函把當時説的話全部引述一遍。馬英九還回憶説,2000年,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蘇起,用“九二共識”4個字來形容1992年的共識,但有人説“九二共識”是蘇起捏造,其實,他只是給當年的共識起了個名字,兩岸當年確實有達成共識,絕不是捏造。

  “九二共識”體現國人智慧

  唐樹備説,“九二共識”的精髓是兩岸雙方各自向對方承諾“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儘管雙方對一個中國的內涵認知有所不同,但“九二共識”一方面維繫了兩岸最基本的國家認同,另一方面又擱置了雙方對一個中國涵義的政治分歧。它的達成,是對企圖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和“臺獨”政治勢力的重大打擊,是對期盼兩岸走向和解、民族走向復興的全體中國人的巨大鼓舞。

  其實,“九二共識”本身就充分體現了兩岸中國人高度的政治智慧,達成共識的方式,也是兩岸中國人在處理兩岸問題過程中所進行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創新。

  正像與會的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所説,“九二共識”是兩岸官方授權團體所達成的有益成果,是兩岸雙方求同存異政治智慧的結晶。正是因為有了“九二共識”這樣一個對一中原則的堅持和對國家未來統一的追求,兩岸才有了“汪辜會談”的歷史性成果,才有了日益發展的兩岸全方位的交流合作,才有了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的實現和ECFA等18項協議的簽署,才有了今天兩岸關係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國臺辦研究局局長黃文濤在研討會上表示,胡錦濤總書記11月8日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到,兩岸雙方應恪守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這是中國共産黨首次把“九二共識”寫進全國黨代會的報告中,表達了對“九二共識”的高度重視,且成為重要的政策主張。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