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法學專家:日本史料證明釣魚島屬中國

2012年09月18日 07:3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國家級檔案館)存放的多份日本政府的歷史文件,證明其早在1885年已認識到釣魚島屬中國。央視截圖

  島內國際法學界普遍認定,釣魚島是中國最早發現、命名並利用的,甲午戰爭後被日本竊取,二戰後隨臺灣島一併回歸中國,這與大陸方面的看法基本一致。

  中國至遲在15世紀初就已發現釣魚島,並將其作為臺灣的附屬島嶼進行管轄。1403年(明永樂元年)出版的《順風相送》一書中首先提到釣魚島,其後數百年間,中國赴琉球的冊封使(或副使)在出使記錄中,均載明釣魚島列嶼的地理位置。1556年,奉使日本的鄭舜功在《日本一鑒》中記載“釣魚嶼,小東(即臺灣)小嶼也”,並附以地圖。

  列入海疆和軍事部署是中國對釣魚島固有主權的最大力證。早在明朝初年,釣魚島作為中國抵禦倭寇的海上前沿,被納入中國的海防範圍之內。清朝沿襲明朝的做法,繼續將釣魚島等島嶼列入中國海防範圍內,並編入《皇朝中外一統輿圖》。1871年編寫的《重纂福建通志》,不僅顯示釣魚島于清代納入海防巡邏據點,還確定其隸屬於臺灣噶瑪蘭廳(即今宜蘭縣)。

  日方所謂依據“先佔”原則取得釣魚島“主權”的説辭,完全是顛倒歷史黑白的強辯,不值一駁。

  釣魚島列嶼雖長期無人居住,但並非無主地。中國長期有效使用這一事實,在1894年前,也是日本與琉球官方所共同認知的。根據現存于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國立公文書館以及防衛省防衛研究所附屬圖書館的相關文件得知,自1885年起,日本明治政府即開始圖謀侵佔釣魚島。時任內務大臣的山縣有朋,原擬由沖繩縣令西村舍三勘查該島後即設立“國標”,但西村勘查後回報,此列嶼早經中國發現、命名及載之史冊,此時行動顯不適宜;外務大臣井上馨也自忖日本國力不足,未敢妄動,以極密函件“親展38號”告知內務大臣應“俟他日為宜”。

  這充分説明日本企圖侵佔釣魚島列嶼是預謀已久的,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才決定拿下。日本于次年1月14日以內閣秘密決議的形式,核準沖繩縣設立“國標”于釣魚島(實際上並未設立),但從未正式頒布。這表明此種決議為內政意思表示,並無對外效力,不符合國際法上的先佔要件。因此,無論從哪方面講,日本對釣魚島列嶼的“主權”主張,在國際法上是自始無效的。(趙國材 臺灣國際法專家)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