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發言人?評論員?蘇貞昌錯演黨主席角色

2012年09月06日 08: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前社長王建壯的評論文章評論蘇貞昌近來作為黨主席的表現。評論指出,民進黨問政一向被膝反射模式所制約,連蘇貞昌也不例外。他的表現卻比較像個黨的發言人、時事評論員,完全不像最大反對黨的領導人。黨主席變成發言人或評論員,證明蘇貞昌混淆了領導者與批判者的角色分際。他該儘量與黨發言人應為可為之事保持距離,那種膝反射式的每日一評本來就非黨主席本份,更何勞他像名嘴一樣只剩一張嘴巴?

  全文摘編如下:

  蘇貞昌接黨主席已3個多月,這幾個月來他的媒體曝光率雖然很高,但他的表現卻比較像個黨的發言人、時事評論員,完全不像最大反對黨的領導人。

  黨主席變成發言人或評論員,證明蘇貞昌混淆了領導者與批判者的角色分際。他在民進黨輸掉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出任艱巨,許多人期待他能站在領導者的高度推動民進黨的轉型改造,但3個多月下來大家看到的卻仍是一個了無新意的民進黨,語言了無新意,路線了無新意,連反應模式也了無新意。

  民進黨問政一向被膝反射模式所制約,連蘇貞昌也不例外。馬英九決定到距離釣魚臺最近的彭佳嶼視察,乃是無可奈何的間接“保釣”宣示,但蘇貞昌卻説他“自我阿Q”,“彭佳嶼與釣魚臺有何關係?” 

  蘭嶼受“天秤”颱風重創後,馬英九在飛機起降設施恢復運作後立即到蘭嶼勘災,但蘇貞昌卻消遣他“做事一向慢半拍”,而且還説風涼話“現在最重要的是讓災區早日復原,而不是勘災”。但問題是:如果馬英九真如蘇貞昌所言不去勘災,豈不更會被他罵到臭頭?而且,勘災目的就是為了復原,兩者有何衝突?更諷刺的是,蘇貞昌批評馬英九勘災當天,他自己卻人在南投訪茶農、吃鳳梨酥,民進黨的“另一個太陽”蔡英文則在臺東訪視滯留當地的蘭嶼居民。

  陳水扁保外就醫最近吵得沸沸颺颺時,蘇貞昌也調侃馬英九“跟我同是臺大法律系畢業,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教材,不知道為什麼教出來的學生差這麼多?”甚至還説“陳水扁保外就醫已經是全民共識”,把民進黨共識硬是無限上綱變成臺灣共識,好像馬英九不讓陳水扁保外就醫就成了“全民公敵”一樣。

  馬當局常被人譏諷看報治理臺灣,蘇貞昌批評馬英九的彭佳嶼之行“不是等到相關新聞炒熱了,才要站在不相干的島上觀望一番”,以及“我們要守住自己的主權,不是只有跟著新聞走”,雖然確屬一語中的,但蘇貞昌這幾個月的表現又何嘗不是“等到相關新聞炒熱了”、“祇有跟著新聞走”?看報治理臺灣不可取,看報問政亦然。蘇貞昌過去幾個月的許多談話,哪一樣不是黨發言人即可優而為之?哪一句不像新聞評論員的反應模式?如果他仔細回想一下,就該了解他錯演了黨主席角色。

  臺灣政治人物,有事可以忙到不成人形,無事也可以忙得不亦樂乎,但就是沒辦法讓自己安靜下來幾天,找三五親信智囊好好把如麻的事務爬梳整理一番,然後訂出“執政”或“問政”的優先級,找出“執政”或“問政”的興革對策,反而是每天卷在政治漩渦當中,隨波逐流式的“執政問政”,以至於蘇貞昌忙了幾個月,但結果卻讓人看不清楚他到底在忙什麼。

  蘇貞昌改革民進黨的機會之窗,只剩下一年多左右時間,在這段沒有選舉牽絆的有限時間內,蘇貞昌必須有計劃、有節奏地帶領民進黨逐步轉型,而不應該把有限時間浪費在與新聞時事起舞這類瑣細事務上,他該儘量與黨發言人應為可為之事保持距離,那種膝反射式的每日一評本來就非黨主席本份,更何勞他像名嘴一樣只剩一張嘴巴?

  但計劃何來?節奏要如何形成?蘇貞昌雖然已辦過許多場有關大陸與經濟問題的座談會,但民進黨的改造計劃也不可能靠辦座談會形成,蘇貞昌該做的是:邀請幾位有頭腦的人,找個僻靜所在閉關,彼此對話激蕩幾天,擬訂出一份改造大綱,出關後交付黨內公決再照表操課,在選季來臨前的一年多時間內,逐步逐項落實完成。

  綠營未來繫於“兩個太陽”的競爭,蘇貞昌如果想要比另一個太陽更光更熱,唯一方法就是下決心讓自己做個不一樣的黨主席,除此無他;而不一樣的第一步就是少動嘴多動腦,除此也無他。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