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青年交流推動兩岸關係未來發展

2012年07月04日 08: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兩岸青少年夏令營活動陸續登場。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夏令營這樣的兩岸學生交流活動是臺灣新生代領略故鄉風土人情,感受兩岸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和歷史淵源的最佳方式之一。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的舉辦有其必要性,可以幫助臺灣青少年構築正確的民族觀、歷史觀和文化觀,並努力維護當下兩岸和平的大好局面。

  評論摘編如下:

  暑假將至,兩岸青少年夏令營陸續登場:以“閩臺緣.中華情”為主題的海峽兩岸青少年夏令營日前在福建泉州開營;全國臺聯舉辦的“龍脈相傳.青春中華”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昨天在北京開幕。俗話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臺灣青少年只有親臨其境、耳濡目染,才能客觀、真實和全面地了解大陸的現狀。像夏令營這樣的兩岸學生交流活動既有觀光行程,又有專題講座,寓教于樂之中,是臺灣新生代領略故鄉風土人情,感受兩岸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和歷史淵源的最佳方式之一。

  近年來兩岸關係保持著和平發展的良好態勢,而推動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歸根到底要靠青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去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兩岸青年交談時就強調,青年昭示著未來,希望兩岸青年一代接過發展兩岸關係的接力棒,更加踴躍地投身到兩岸交流合作中來,攜手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

  大陸方面對於兩岸青年寄予厚望,因而相當重視兩岸青年的交流活動。早在1979年,福建省青聯第五屆委員會全體委員向臺灣同胞發出《寄臺灣青年同胞書》,表達了希望祖國統一的心聲;1984年,兩岸青年在福建東山島種下5000株濕地松,並於現場豎立一座“閩臺青年友誼林”紀念碑;1985年,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首次邀請了30位居住在海外的臺灣青年回到祖國大陸參加夏令營。從此,夏令營便成了不少臺灣學生實地了解大陸的第一扇窗口,也是兩岸青年最早的交流平臺。一些臺灣青年學生在參加夏令營的過程中對大陸産生了好感,進而前來求學與工作的不在少數。根據全國臺聯所做的臺胞青年夏令營影響力評估結果顯示,每一個參加過夏令營的營員在島內可以影響100個人。一個家庭如果有一個孩子參加了夏令營,可能影響周圍數十個家庭。

  這幾年兩岸交流的熱絡程度更甚從前,兩岸青年交流也日益密切,規模較大的有:海峽論壇開設了青年論壇;去年夏天國臺辦和共青團中央舉辦了兩岸萬名青年交流活動。而一些人數較少、由地方層級舉辦的兩岸青年活動則數不勝數了。

  隨著兩岸關係改善、交通途徑增加,雙方人員往來更加方便和自由,但據臺灣有關部門統計,這20多年來,臺灣居民赴大陸的人數有600多萬,即只有1/4的臺灣人去過大陸,而且登陸人士的平均年齡為50歲。換言之,島內青少年一代到過大陸的不多。由此更凸顯了大陸舉辦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的必要性。此外,陳水扁“執政”時期大肆推動“去中國化”運動,並把“獨爪”伸向校園,致使島內青少年對祖國認同産生模糊和混淆的觀念。大陸創造機會讓臺灣青少年到大陸走走看看,可起到“撥亂反正”之效,幫助臺灣青少年構築正確的民族觀、歷史觀和文化觀,從而認識到“臺獨”的危害性,並努力維護當下兩岸和平的大好局面。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