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吁馬當局直道而行、為所當為

2012年03月27日 07:5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最近島內朝野為了開放美牛、調漲油電水價、洽簽FTA等課題,硝煙四起。臺灣《工商時報》27日發表社論指出,陳衝“內閣”訴求專業,偏好説理,全然不敵部分媒體與名嘴以偏概全的猛烈炮火;業者則動輒取韓國、新加坡之長,痛批臺灣之短,以凸顯臺當局無能。既然怎麼做都難杜悠悠之口,我們建議馬當局拿出魄力,直道而行,或許短謗難免,但日久見人心。

  社論摘錄如下:

  從陳水扁當局以來,美牛問題已是“一隻牛剝撥了好幾層皮”,搞得藍綠遍體鱗傷,卻從未記取教訓。按美國霸權的邏輯,開放含瘦肉精美牛,是“臺美復談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臺灣民眾赴美免簽、美方軍售,乃至未來臺灣加入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的先決條件。尤其美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已從3月15日正式生效,臺灣朝野心急産業競爭力將遠不如韓國對手,更給了美方加重施壓的機會。

  若依韓國洽簽FTA經驗,李明博總統在2008年上臺之初,為了加速美韓FTA進程,不惜強硬鎮壓示威民眾,也要恢復美牛進口。其後美韓雙方又為了汽車議題僵持多時,一直拖到近4年後的今日,FTA才正式生效。今日大家都羨慕韓國在國際間推動FTA的績效卓著,卻忽略了該國充滿血淚的談判過程。

  對於多數國家或地區而言,FTA都是“帶刺的玫瑰”,有些産業因市場開放而取得更大出口機會,喜聞花香,有些産業卻會因為自己市場沒了保護傘,而被刺得疼痛難耐。若臺灣以韓國為主要敵人,認定韓國有的FTA,臺灣別無選擇,也一定要有,那麼我們要問的是:馬當局是否已準備好承受美方再三的“索求”,以及民眾的反撲與開放的衝擊?如果答案為是,就請馬當局拿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施政魄力,當務之急正是徹底執行對美牛的“三管五卡”。

  然而,臺灣真的別無選擇嗎?韓國雖比臺灣有外交優勢,但南北朝鮮分裂,造成韓國必須長期親美,對美國總統奧巴馬欲藉TPP取回亞太發語權的盤算也不能不買帳。臺灣在兩岸對立年代,也長期傾美,但如今國共和解,大陸對ECFA的讓利就算已進入“後難”的階段,也比敲開臺美FTA談判大門來得容易。何況,亞洲區域整合方興未艾,“東協+3”未來的擴編令人期待。臺灣面對美中(G2)兩強,有著別於韓國的特殊優勢,未必兩大之間難為小,自也不必獨沽TPP一味,照著美國的腳本演。

  而且,我們要再問的是:美方不復談TIFA、不給臺灣人免簽、不開FTA門縫,吃大虧的真是臺灣?如果臺灣不急,會否美國反而急了呢?馬當局若能擺脫美國的緊箍咒,換個角度思考,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答案與對策,也不會讓美國食“髓”知味,每3年就狂卷一次美牛風暴,令臺灣民眾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臺灣是出口導向地區,執政者與企業主固然應對競爭力念茲在茲,但競爭力的提升,關鍵在自我改造與創新,而非靠匯率、稅率、油電水價優勢長期“補貼”。偏偏只要島內油電水價喊漲,出口産業就哭天搶地,宣稱微利無以為繼;匯率稍稍升值,企業大老就直批當局不夠關愛;租稅獎勵落日,科技業者就氣急敗壞。他們往往左羨韓國當局壓低匯率、右羨新加坡重商輕稅,卻忽略臺、韓、星經濟結構與自身情況殊異,無法等比。

  過去20年,韓國企業沒有FTA加持、油電水準均成本高於臺灣,一度還經歷亞洲金融風暴摧殘,但産業競爭力仍迭有提升。根據統計,上個世紀末,臺灣出口還領先韓國,但去年臺灣出口3,083億美元,僅相當於韓國5,578億美元出口額的55%。細究其因:其一,韓國沒有類似臺灣“戒急用忍”的自鎖經歷;其二,總體政策有延續性,綜合國力得以累積,不因改朝換代而耗損;其三,政府全力培植財閥經濟(佔GDP七成),不畏圖利之譏;其四,財閥之首的三星集團致力技術研發與品牌創新有成。

  對應到以中小企業為骨幹的臺灣,“戒急用忍”已成歷史,財閥經濟無法相比。第二與第四點,才是“韓國能,為何臺灣不能”的關鍵。綜合力量的累積,牽涉到當局面對産業變局,是否有足夠的前瞻力與貫徹力;研發與創新,則是不論財閥或中小企業,都應該自我要求的重要課題。

  換個角度想,正因為臺灣當局長期堅持油電水維持亞洲鄰近國家和地區最低,才會讓産業界甘於微利而不圖振作,才會讓民眾耗能過度而不思節約,才會讓公營獨(寡)佔事業累虧到有破産之虞。

  大凡漲價之議,永遠沒有最佳時機,我們這一代的人,大可繼續選擇用低油電水價來滿足自己的生活,去補貼外國品牌公司賺大錢,但結果必然債留下一代、禍延子孫。馬當局從4年前上臺之初,即已意識到油電水虧空的嚴重性,卻遲遲未見改革,如此瞻前顧後,又如何在第2任期內讓臺灣脫胎換骨?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