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民進黨沒走出敗選困境

2012年02月15日 07:5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2012選舉結束,民進黨吞敗。1月17日,民進黨內“天王”級人物謝長廷拋出修改“臺獨”黨綱之説,呼籲民進黨來一場大鳴大放的兩岸政策大辯論。兩岸政策如何從“臺獨”中解套?“世代交替”能否進行?團隊建設如何推進?連串問題浮上民進黨的臺面。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民進黨脫不了“在野”的命運。

  兩岸政策之困

  毫無疑問,此次敗選,民進黨兩岸政策“失焦”是關鍵原因。選後迄今,不只謝長廷,許信良、邱義仁、陳菊等一幹民進黨內外重要人士紛紛發表談話,呼籲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

  調整兩岸政策方向,勢必觸及“臺獨”黨綱。謝長廷明確指出修改黨綱的必要。他表示,黨綱包括“臺灣前途決議文”和“正常‘國家’決議文”,如果不修改,未來民進黨改變的“空間有限”。然而修改黨綱殊為不易。中評社社評指出,改黨綱,動根本,這對任何一個政黨來講都是天大的事,況且如何破,如何立,如何贏得黨內共識,爭取選民支援,都需要深思熟慮,絕非一日之功。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專家彭維學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要民進黨修改黨綱不太可能,民進黨兩岸政策難脫尷尬。

  另外,受制于島內政治生態,民進黨兩岸政策不易掉頭。每逢選舉,民進黨就要仰賴獨派“輸血”。蔡英文初任民進黨主席時,也曾刻意保持理性形象,但後來不得不逐漸向獨派靠攏,反對ECFA,拒絕“九二共識”。

  兩岸政策調整能否成為民進黨的主流還是未知數。以往每逢談到檢討兩岸政策,民進黨內都會凝聚起圍剿勢力。這次也不例外,有人直接提出,民進黨改變兩岸政策將變成山寨國民黨,永遠打不贏“大選”。更有人認為,敗選原因是“獨”得不夠,批判“九二共識”不夠有力。

  派系爭鬥之困

  由來已久的派系問題也困擾民進黨。從黨內初選、“大選”,直到選後總結,乃至新任黨主席角逐,民進黨內派系糾纏,暗潮涌動。

  初選時,蘇貞昌、蔡英文之爭滿城風雨,鬧到同臺都顯得尷尬不已。待到“大選”,臺南、高雄都是民進黨票倉,但開出的選票遠沒有達到蔡英文的預期,蔡在兩地獲得的選票,僅領先馬英九3%。於是有人合理懷疑,黨內派系林立,兩地輔選、催票不夠盡力。

  選後蔡英文宣告辭去黨主席,各派系立即動手,角逐“大位”。島內媒體報道,以謝長廷為首的“謝係”要求蘇貞昌公開承諾,放棄2016的選舉,才肯支援他接任。蘇貞昌則堅持不表態,暗地較勁。與此同時,代表中生代的蘇煥智也表態角逐黨魁。黨主席之爭,派系爭鬥痕跡再明顯不過。

  島內媒體指出,民進黨大佬們,滿腦子都是如何“卡位”、如何爭取“席位”等等政治算計,絕少有人靜下心來,為民進黨未來發展路線考量,為臺灣百姓的民生憂慮。政黨生態如此,如何贏得選民?

  人才儲備之困

  民進黨曾經以改革為招牌,但這次選舉卻暴露出其“老腐”之態,顯示人才儲備匱乏之困。彭維學指出,蔡英文已算是新世代,出任黨主席算是一次“世代交替”,但是仍然在選舉中落敗,説明民進黨舊時代“天王”之後,新世代並沒成長起來。

  此外,蔡英文競選團隊主要沿用陳水扁時代人馬,包括吳乃仁、謝長廷、陳其邁等,都是“前朝遺老”。蔡英文希望與陳水扁的貪腐印象切割,卻不得不延用扁係人馬,還是因為無人可用。反觀國民黨,馬英九輔選辦公室由70後、80後打頭陣,百年老幹反而新枝繁茂。

  近年來,民進黨一再錯過深刻辯論和反省的時機,倘若此次敗選還不能在黨內達成反省改變的共識,仍一味沉溺于派系爭鬥,繼續回避兩岸問題,民進黨要重新“執政”,恐怕只有寄希望於對手發生重大失誤了。(王昭)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