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兩岸軍事互信 萌芽不應掐滅

2011年10月31日 08:0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海峽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兩岸經濟往來常態化、制度化之後,步入“深水區”的兩岸關係如何前行?開啟軍事互信、增強政治互信的議題,最為外界所關注和熱議。

  退役將領往來為暖身

  對於經歷過戰火與分離的兩岸民眾來講,軍事互信的意義尤其重大。有島內民眾投書媒體直言,兩岸只有協商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增強政治互信,才能真正實現和平、永續推動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才能真正讓兩岸民眾安心。

  近年,就如何開啟軍事互信,兩岸的學者、學術團體開始研討、交換意見。與此同時,島內許多退役將領和有識之士也紛紛“登陸”,希望為兩岸開啟軍事互信暖暖身。

  2009年,首屆兩岸退役將領高爾夫球賽在廈門舉辦,兩岸退役將領近40位參加。公開資料顯示,當時大陸方面由前副總參謀長錢樹根上將領隊,臺灣方面由原陸軍總司令黃幸強上將領隊,這是兩岸退役將領60年來首次較大規模、公開正式的聯誼活動。2010年,退役將領“登陸”更是達到高潮,據島內媒體報道,一年中共有60多個退役將軍的團組到大陸各地參訪。

  隨著兩岸關係的升溫,兩岸退役將領間的往來也逐漸由“昔日悄然來去”成為“今日高調互動”。民進黨當政時期,兩岸退役將領多以聯誼會的形式交流,雙方的共同語言是“反獨”,共同的歷史記憶是“抗日”。而如今,促進兩岸軍事互信已成為共同的呼聲。

  臺當局一直裹足不前

  2009年10月,臺軍方在年度軍事報告書中,首度提出“推動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然而,如何推動?臺當局卻沒有實質動作,始終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ECFA簽署後,國民黨高層曾表示,兩岸的交流合作已經越來越密切,這是事實,但目前還不是談軍事互信機制的時機。臺軍方代發言人羅紹和也曾表示,推動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目前尚未實質規劃。  

  臺當局裹足不前,兩岸尚未開啟第一溝通渠道和現役軍人交流。對於臺退役將領“登陸”,馬當局更多次強調“登陸”要有所節制。

  由於事涉敏感,小插曲或許都可能引發大風波。在今年6月6日舉辦的第二屆“中山黃埔兩岸情”座談會上,傳出有臺灣退役將領稱“無論國軍、解放軍都是中國軍隊”,這在島內引發熱議。此後,馬英九不得不要求研擬相關行為規範,作為日後退役將領集體赴大陸的行為準則。受此影響,據島內媒體報道,原本打算赴大陸參加辛亥百年紀念活動的臺退役將領,終未成行。

  與此同時,軍售問題也始終是兩岸關係前行中的雜音。今年9月21日,美方宣佈總價值58.52億美元的對臺軍售計劃。對此,馬英九表示,“雖然我們跟大陸要和平發展,但是臺灣的安全沒有一秒鐘忽略”。他同時稱,從李登輝、陳水扁到他,他是採購金額最多的。

  臺當局一方面表示要推動兩岸軍事互信的建立,一方面又強調沒有時間表;一方面表示要跟大陸和平發展,一方面又加碼軍購,顯得十分矛盾。

  有島內學者分析指出,要破解這看似謎一樣的現狀,有個因素不能回避——選票。島內選情複雜,綠營“逢中必反”,雖然主流民意對兩岸互信的建立已有共識,可少數深綠選票的走向有時也會成為牽制臺當局政策走向的因素。除了綠營的“反對”,美國對臺灣問題的插手,也把兩岸軍事互信的建立變得複雜。

  相對於經濟文化交流的步伐,兩岸軍事互信的進展相對滯後。對此,有大陸學者認為,畢竟軍事議題相對敏感,需要更長的磨合期,進展緩慢不足為怪。兩岸目前至少在“應該建立互信”這一點上已達成共識,應該有耐心持續推動。

  互信的累積需要過程,兩岸軍事互信的萌芽,不應掐滅。臺灣淡江大學的王高成教授指出,兩岸可以先易後難,先從非敏感性的活動進行接觸,比方説海上聯合反恐、反海盜以及船難救助等。(李煒娜)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