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馬英九為何提“兩岸和平協議”

2011年10月19日 08:0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據島內媒體報道,10月17日下午,馬英九舉行“黃金十年”終篇記者會,提出“和平兩岸”的壓軸議題,首度提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三大前提。他表示,在三項前提下,“我們現在也在思考,未來十年當中,兩岸在循序漸進的情況下,審慎斟酌是不是洽簽兩岸和平協議”。但馬英九又強調,這不是目前最優先的項目。

  他表示,這樣做是有前提的,第一就是民意有高度支援,第二“國家”有確實需要,第三必須要在“國會”監督的情況下,才會踏出這一步。“我們會非常審慎,但因為現在規劃是十年,因此這種可能性當然不會排除。”

  他還説,要不要簽和平協議,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公共政策,我們不會為簽而簽,一定是能夠在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情況下才會去做。之所以提出來,因為這是十年的規劃,不可能在十年當中不去觸及這個議題,我們必須先去做週全的準備。

  兩岸關係步入“深水區”,增強政治互信、商簽和平協議,一直是兩岸民眾的期待。馬英九記者會後,許多在大陸的臺商表示,朝和平方向發展對兩岸都有益,若能簽和平協議,是很好的事。

  超出臺媒預測

  馬英九的表態,似乎超出了島內媒體的預測。臺《聯合晚報》此前曾分析稱,馬英九會避開眾所關注的兩岸政治對話及和平談判,而是著墨于非政治性的全球一體問題,以免在選前誤觸敏感的政治地雷。

  首度提出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構想,引起各方解讀。民進黨發言人陳其邁稱,馬英九要推動“黃金十年”內簽署和平協議的説法,等於已經進入統一進程,確立了時間表。國民黨“立委”吳育升則稱,“黃金十年”是先經濟、後政治的階段性最佳實踐,畢竟兩岸不能天天談貿易,還是需要深化交流。

  臺《聯合報》17日分析指出,在選前敏感時刻,馬英九願意在兩岸關係上著墨,且列舉策略目標,除了展示對自己執政3年多的自信外,還在於明確宣示,這樣的施政主軸不會改變。

  議題不能回避

  對此,島內學者看法也多元。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表示,要談未來十年願景,很難回避商簽“兩岸和平協議”這個問題。從馬英九設定的3個原則、“未來十年”時間表以及“審酌”等關鍵字,可看出馬英九是以小心審慎的態度面對這個議題。 

  東華大學教授施正鋒説,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不打“中國政策”牌,更靠著宋楚瑜參選與緊抓年輕“首投族”穩紮穩打,馬英九大概急了,想要拋出“兩岸和平協議”拉大雙方的差距。畢竟ECFA是馬英九第一任的政績,把經濟的和平紅利轉化成政治願景,是可以理解的。 

  淡江大學教授林中斌表示,“兩岸和平協議”與兩岸最終政治安排絕對有關。胡錦濤早在2007年十七大政治報告中,就提出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馬英九4年後,終於有了回應。(木曰)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