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澳媒:蘇貞昌拒絕出任副手的深層原因

2011年09月09日 09:2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昨日蘇貞昌正式向傳媒表示,經過再三思考,表明不會擔任蔡英文選舉副手一職。澳門《新華澳報》今日發表署名富權的文章指出,蘇貞昌並不服氣蔡英文初選獲勝,並且對蔡英文2012的選情未必有信心,為了避免重蹈4年前“謝蘇配”的覆轍,基於這3個深層次原因才拒絕了出任副手。

  文章摘編如下:

  蔡英文尋覓副手的過程果然是三衰而竭,歹戲拖棚,從民進黨外到民進黨內,由冀求加分到只求不減分,為爭取令人眼前一亮到被迫回到原點。在尋尋覓覓擾攘幾個月之下,連近日炒熱的本來就讓人頓生“沒有新意”之感的蘇貞昌“已經首肯”之説,到昨天又突然翻盤,蘇貞昌昨晚正式公開宣佈拒當蔡英文副手。這不但更加凸顯了蔡英文在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路上走得跌跌撞撞,頭腫臉青,而且也佐證了“維基解密”所披露的蘇貞昌、謝長廷曾對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所説的“蔡英文政治經驗不足,對民進黨的了解也不夠全面”,並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據説,蔡英文將宣佈副手人選,並很可能是蘇嘉全。這不但更是無法令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難有加分可能,而且也錯過了最佳時機,更將會令民進黨內一大票準備卡位的中生代強烈感覺不公,因而將引發更大的內訌風暴。

  實際上,蔡英文原本是將副手這個人的本身個人特質,及尋覓副手的過程,很用心地經營,並將之視作能為自己加分的重要選戰工具。但由於受制于客觀大環境,而一路走來諸事不順。本來,她的最佳及優先目標人選,是臺灣“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確實,歷經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三朝的彭淮南,由於其形象、專業俱佳,及曾主導臺灣戰勝國際金融危機,而且其政治色彩也濃,的確是蔡英文的最佳副手人選。為此,蔡英文將副手目標鎖定了他,並曾“三顧豪樓”。彭淮南在初期曾予以婉拒,後來在李登輝親自勸説之下有所鬆動,因而蔡英文決定在8月28日的民進黨黨代會上,上演為副手及民代參選人造勢的大戲。但是,蔡英文被這個“喜訊”衝昏了頭腦,沒有考慮到彭淮南所懷有的臺灣經濟尤其是金融發展必須依靠大陸的專業認知,所公佈的“十年政綱”的“兩岸篇”,由於拒絕承認“九二共識”,而讓他無法完全接受,認為將來必生齟齬,難以合作,而打了退堂鼓。——唐飛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胸懷反“臺獨”立場和積極主張興建“核四”的唐飛,必然會碰撞民進黨的“臺獨黨綱”和“停建核四”這兩個“神主牌”,那就根本無法開展工作,只能是黯然辭職。

  據説,民進黨黨代會之所以流會,表面原因是颱風“南瑪都”襲臺,這在技術層面上也確是可以説得過去。但實質原因卻是因彭淮南的最後“縮沙”,而將會令為正副臺灣地區領導人參選人造勢宣誓出征的場面很不好看。因此,才導致民進黨黨代會突然喊“停”。實際上,國民黨的全代會也是因為颱風無法如期舉行,但也只是拖延一個星期而已,畢竟是“馬吳配”已經定型,馬英九不存在造勢宣誓出征副手空缺的問題。 

  蔡英文“黨外求才”失敗後,只得轉回“黨內覓才”的老路。此時,黨內除“謝係”人馬之外的主流呼聲,是希望能以蘇貞昌作蔡英文的副手,因為具有豐富行政經驗和充沛魄力的蘇貞昌,正好是可以彌補只是學者幕僚型的蔡英文的不足。因此,蔡英文不得不考慮民進黨內壓力和勝選加分的問題,只好在吳乃仁陪同下拜訪蘇貞昌,以“選舉考慮”、“多數人的希望”等理由,當面邀請蘇貞昌擔任副手。在蔡英文的盛情下,當時蘇貞昌同意“考慮”。但僅隔兩天,蘇貞昌卻正式向傳媒表示,經過再三思考,他再次表明不會擔任副手一職。其理由是:

  其一,他在一個月前已經被提名不分區民代第18名;其二,他十分看重“誠信”,由於先前已經多次表達他不會擔任副手,因而自己不該改變態度。

  然而,這些僅是表面理由而已,雖然確也是具有一定的説服力。但其內心的真實想法,是遠超過這兩個理由的更深層次的原因,當然也完全符合民進黨人普遍心態的客觀規律。

  其一、蘇貞昌不服氣。在民進黨內資歷上,蘇貞昌是民進黨創黨18元老之一;而蔡英文雖然曾在民進黨當局時期任過大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但一直到陳水扁要將她列入民進黨不分區民代候選人名單的2005年,才迫於只有同黨黨員才可被列為該黨不分區民代的法律規定,才姍姍來遲入的黨,因而她與蘇貞昌的黨內資歷相差甚遠。而且,蘇貞昌經歷過“美麗島事件”被告的辯護律師,也曾當過屏東縣長、臺北縣長和民代、臺灣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政治資歷十分豐富和完備,而蔡英文則是幕僚型學者,除了去年底的五市選舉之外,尚未經歷政治洗禮考驗。在此背景之下,想要一頭政壇“老鳥”去向政壇“菜島”俯首稱臣,真的讓“寧為雞口,莫為牛後”心態極為強烈的蘇貞昌難以接受。

  何況,在民進黨臺灣地區領導人初選中,儘管蔡英文得到謝長廷的支援,但其民調也僅比蘇貞昌高出1.35%而已。因此,如果不是謝長廷“排蘇”,勝出的就有可能是蘇貞昌,而不是蔡英文,這本來就讓蘇貞昌極不服氣。

  其二、從種種跡象看,就連民進黨民調中心自己的調查結果,也是馬英九將會贏得這次選戰。這讓很多民進黨人甚不滿意,因為以兩人的民意支援度這麼接近,對“很會選舉”的民進黨來説,早就應該拉大距離,但蔡英文就硬是束手無策,反而被馬英九超前。既此,蘇貞昌不想為蔡英文陪葬,以免增添多一次“輸選副手”的紀錄,並可借此避過危機,在到2016年倘民進黨內找不到其他更佳的人選時,他就可以順理成章成為民進黨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這是蘇貞昌五市市長選舉前,突然自行宣佈參選臺北市長事件的翻版,但動機卻正好相反——當時是擔心倘勝選新北市長,就被捆死在市長位子,而喪失“2012”機會;而現在則是擔心輸選,而致失去爭取“2016”機會的正當性。

  其三、避免重蹈4年前“謝蘇配”的覆轍。實際上,目前的狀況與4年前十分相似,當時也是蘇貞昌在與謝長廷的初選相爭中落敗,但陳水扁在民進黨內呼聲中硬將蘇貞昌與謝長廷配對。但由於兩人在初選過程中已結下很深的心病,因而在整個選舉過程中,各吹各的路,貌合神離。而現在也是類似的情況,蘇貞昌擔心做蔡英文副手,也會是同床異夢。既然將會選得這麼辛苦,不如不選。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