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在地經濟”不過是舊瓶新裝的空洞口號

2011年08月09日 08:4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提出“在地經濟”口號後,外界幾乎不知曉其具體內容。臺灣《旺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臺灣智庫董事長髮表文章後才得以窺得真面目。發現根本是“了無新意”。其中很多構想,馬當局都已經在推動之中,而市場與競爭力方面,喊口號的蔡英文和民進黨根本就是“有口無心”,評論直言:蔡不應拿過時的、零碎的、局限性的、舊瓶新裝的空洞口號來唬弄島內民眾。

  評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自從提出“在地經濟”的口號後,每到一處參訪産業,就推銷她的在地經濟主張,可是問了好多人,沒人知道它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直到最近臺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在雜誌發表文章《全球化更須努力發展在地經濟》之後,才得以一窺所謂“在地經濟”的真面目。經粗略解析之後,發現根本是“了無新意”:

  很多的構想,例如觀光工廠,馬當局都已經在推動之中。只考慮供給面,沒考慮到需求面,也就是市場因素。作為一位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只拿出“在地經濟”,而不是整個地區經濟建設的願景和藍圖,未免予人小鼻子、小眼睛的感覺。陳董事長文章及蔡主席所談的“在地經濟”的內容,都是老掉牙的經濟發展思維!若説有新的東西,就是“口號”是新的。

  “當地特色或特有資源為基礎”的在地産業是産業發展的起步,老早就在做了!從實務面來説,從過去到現在,都是這樣在做的。10幾年前臺當局將水泥産業東移至花蓮設置和平水泥專業區,並在花蓮設置“石材中心”等,不就是因為花蓮地區特有的石材資源!之後,因為發現東部特有深層海水資源,又把“石材中心”更名為“石材暨資源産業研發中心”,目的就是在發展當地特有資源的産業。至於商業服務業方面,當局曾經推動的與在地經濟有關的計劃更是不勝枚舉。而陳董事長提到的觀光工廠,目前經當局評鑒通過的就有50家。

  “當地需求為主要基礎”的在地産業關鍵在於市場與競爭力。僅以當地需求為主要基礎的在地産業,由於市場規模小,要不是其成長有限,就是終將走上衰落之途。因此目前當局的策略就是將市場機會的來源擴及他地,甚至國際。可是主張在地經濟的人士卻是説一套、做一套,對大陸游客大加抹黑予以排斥,重回“封鎖”的路線,根本就是“有口無心”,凸顯出“在地經濟”只是個新口號而已。

  “在地經濟”只是經濟發展中的一部分,很久以來臺當局就推動了許多計劃,而且推進到了“在地經濟”國際化、創新、品牌的階段,如今蔡主席再度提起並將之作為經濟政策主軸,令人有時空錯置的感覺。想要當領導人就應該提出一套有領導人高度、大開大闔具體可行的建設藍圖,而不是拿過時的、零碎的、局限性的、舊瓶新裝的空洞口號來唬弄島內民眾。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