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港媒:臺灣不能與美國安全結合在一起

2011年08月08日 16:2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8月7日發表特約評論員王名舟的評論文章指出,兩岸民眾可以清醒地得出結論:臺灣不是與美國西太平洋的安全結合在一起,而是與中國大陸的安全結合在一起,與十三億華夏兒女的安全結合在一起。。 

  文章説,1954年,是蔣介石帶領國民黨官兵逃到臺灣後的第5年,也是朝鮮戰爭停戰的第2年。蔣介石及幕僚向美方提出防務保障請求。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談判後,臺美于當年12月2日在華盛頓簽署了《臺美共同防禦條約》。從此,臺灣開啟了接受美國軍事保護而茍且偷安的歷史。 

  反觀美國的對華政策,雖然可以對臺灣的安全作出承諾,但美國自己卻是一個唯利是圖,絕不願為臺灣當局兩肋插刀的紙老虎。毛澤東早就看出其中的破綻,略施小計便捅破了美帝國主義虛張聲勢的本質。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萬炮震金門。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威爾受到震攝,慌忙從中東調派軍艦馳援臺灣海峽。9月4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發表聲明,一方面宣佈美國政府將派兵協防臺、澎、金、馬;另一方面卻暗示中國,表明美國並沒有放棄通過中美大使級會談來解決臺灣問題的希望。毛澤東知道如此,9月7日下令解放軍炮兵,當護航的美國軍艦與臺軍軍艦一同開向金門時,只打蔣艦,不打美艦。解放軍遵令發炮,美國軍艦聞聲便撤,對臺軍軍艦見死不救,開足馬力向臺灣方向逃之夭夭。這一歷史的經驗值得臺灣當局深深記取。 

  不僅如此,美國在更大的利益面前毫不猶豫地拋棄了臺灣。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簽署《建交公報》並互派大使。美與中國建交的條件是接受中方提出的“建交三原則”,即:與臺斷交、撤軍與廢約。臺灣當局受到如此打擊,感到山崩地裂、羞辱交加,然而無力回天。《美臺共同防禦條約》劃上句點,美國大兵離臺而去不再“保護”臺灣。 

  沒有了美國的保護,臺灣海峽反而從此開始了風平浪靜走向和平的歷史。葉劍英代表中國政府于同一天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葉劍英説“實現中國的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提出在海峽兩岸“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呼籲“雙方儘快實現通航通郵”。就這樣,兩岸關係在大陸的推動下靜靜地啟動。 

  三十多年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在臺灣島內首先經歷蔣經國時代,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訪友,兩岸民眾痛徹心脾;經歷李登輝時期,“九二共識”確立而“汪辜會談”欲言又止,李登輝分裂國民黨暴露“臺獨”的真面目;經歷民進黨上臺,“臺獨”猖獗,陳水扁貪腐無度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之鼠;到2008年國民黨擊垮民進黨重拾臺灣權柄,馬英九獲得高位。在冰火兩重天的煎熬後,兩岸關係從2010年開始大步向前發展,2011年6月28日啟動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 
  雄辯的事實證明,沒有《臺美共同防禦條約》的兩岸關係給臺灣和平發展的機會。臺灣的安全與美國沒有絲毫關聯。 

  兩岸民眾可以清醒地得出結論:臺灣不是與美國西太平洋的安全結合在一起,而是與中國大陸的安全結合在一起,與十三億華夏兒女的安全結合在一起。臺灣從這一段歷史過程中一步一步地走過來,應當知道美國根本不會保護臺灣。臺當局既然聲言接受“九二共識”,希望兩岸關係向“分久必合”的方向發展,就不應該再購買美國軍火。 

  文章最後説,應該肯定自2008年以來兩岸經貿和文化交流發展取得的成就。正如吳伯雄先生所言:“這些成就得來不易,應當倍加珍惜”。兩岸都應當高舉中華民族復興的大旗,抵制美國對臺軍售,為臺灣早日回歸統一的大中國貢獻心力。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