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蔡英文選舉三罩門:經濟 兩岸 人格整合

2011年04月28日 09:03:00  來源:
字號:    

  蔡英文在民進黨2012初選民調獲勝出線。接下來最大的考驗是她的兩岸政策和經濟政策如何朝中間移動。臺灣《聯合報》今日刊載社論指出,經濟政策、兩岸政策及人格整合是蔡英文的三大罩門,而三者又交互影響。進入“大選”後,兩岸議題及經濟議題當獲得徹底通透的辯論,這是蔡英文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將涉及對蔡英文人格整合的評價。而蔡英文之前的種種舉動如此善變且自相矛盾,人格品質如何禁得起民意的深究,人格缺口如何填補?

 

  全文摘編如下:

  蔡英文在民進黨2012初選民調獲勝出線。接下來,她須在民進黨內修補“唯一支援”及“蔡馬馬”造成的初選正當性破口;更大的考驗是,她須在兩岸政策及經濟政策上改變口吻,朝中間移動。

  綜合而言,經濟政策、兩岸政策及人格整合是蔡英文的三大罩門,而三者又交互影響。

  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質疑ECFA”的兩岸政策,及“非核”、反“國光石化”的環保政策,造成了她必須反對“成長挂帥”,並主張“不以經濟成長率為主”的經濟政策;反過來説,她主張放緩、放低的經濟路線,及抬升的環保姿態,則是支撐其放緩、放低其兩岸交流的必然結論。而蔡英文將如何從在2000年阻擋陳水扁承認“九二共識”的窘境中脫困,又如何能以放緩“成長挂帥”的經濟政策去實現其就業與社福承諾及抗拒大陸的“磁吸作用”,皆將引發人們對其人格之平衡及整合的質疑。因而,經濟政策、兩岸政策與人格整合,將是蔡英文“大選”之路上的三大罩門,並歸結到對其人格品質的考驗。

  蔡英文必須在“大選”前及早設法從“不承認九二共識”、“質疑ECFA”的困局中解套。蔡英文不宜以“不承認九二共識”、“ECFA公投也是一個選項”為競選政見,更不可能以此作為若當選後的治理策略。蔡英文宜早些轉彎,勿待被迫下車。

  蔡英文的“鷹派”兩岸政策,強烈地影響了她的經濟政策。在她的邏輯中,臺灣因經濟發展的壓力而無法降低與大陸的經貿交流;因而,她提供的答案是,應翻轉“成長挂帥”及“只追求經濟成長率”的經濟路線,向農業、鄉鎮去發展“在地經濟”。也就是要以降低經濟發展的欲求,去支撐其“鷹派”兩岸路線。此外,蔡英文“非核”及“反石化”的立場,也使她必須以“反成長”為訴求主調,鄉鎮自給自足的“桃花源經濟”成了她的品牌政見。這些,當然是自欺欺人。

 

  兩岸的經貿交流絕無可擋,即使經李扁兩屆近20年來的切割也切不斷,何況兩岸如今已進入無可折返的“後ECFA”時代。因而,蔡英文不可能再以降低兩岸經貿關係(質疑ECFA),來支撐其“鷹派”的兩岸政策(“不承認九二共識”);而只有調整其兩岸政治論述,以與兩岸經貿關係合轍。

  在去年4月雙英辯論中,蔡英文主張翻轉“成長挂帥”,質疑“出口導向”;但在最後一場初選政見會中,她又説臺灣四百年來皆以貿易為立足之本。蔡英文豈可在千錘百煉的初選演説稿中,出現如此水火不容的自相矛盾:究竟你是主張貿易立足?還是反對出口導向?

  何況,在同心圓的概念中,在地經濟、兩岸經濟及全球化經濟,其實是“全球→兩岸→在地”,及“在地→兩岸→全球”往復迴圈的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要看一看高雄六合夜市的陸客盛況,誰能將“在地經濟”與“兩岸經濟”切割?也只要看一看花博,誰又能將“全球、兩岸、在地”切割?臺灣若回到蔡英文的“在地經濟”,將更無力量支付社福支出。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